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共享共好 池上獨特的共同思考

中央社/ 2018.12.14 11:05

共享共好 池上獨特的共同思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1214 11:04:37)從稻米的認證開始,台東縣池上鄉跨出「幸福池上」第一步。但這旅程十分漫長,走了將近二十年。協進會首任會長、原池上國中老師賴永松,被公認在凝聚地方共識及吸收生態知識等外來經驗上特別高瞻遠矚。賴永松、張天助及現任池上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等鄉內意見領袖,也很早建立共識:唯有提高米價,才能回饋農民終年勞苦。

「要提升米價,就必須從根做起!」眾人鎖定維護地方生態環境作為社造的起始點。憑著凝結地方人共識,不倚賴公部門資源,不但讓池上米價提高,至今舉辦第十年的池上秋收活動,更是備受矚目。

造就今日池上的多位核心推手都認為,一切都是「因緣際會,集思廣益」的結果,但若缺乏好觀念和放下私利、唯公益是問的思維高度與堅持,池上人可能永遠停留「在油菜花田裡自己玩」的小格局。

池上的美,完全不同於西部,硬體工程上,池上做的是「減法美學」。

為了找回大坡池的美,池上人打掉了造價超過一億,卻被抱怨已久的池中水泥假山,並在池旁廣植樹木。張天助說,救國團曾贈送水桶鼓勵池上三○○多人帶著孩子在池邊植樹,如今,大坡池綠樹成蔭,綠草沿著大坡池綿延天際,從樹林中遠望,草地連接稻田直奔中央山脈的山腳下。

「唯有自己創造價值,人們才會對土地產生感情」。梁正賢說,現在舉辦活動,「下雨也打死不准搭帳篷……」,除非為了保護樂器,不得已使用帳篷時,也只能是透明的,讓人的視線可直通藍天或搭調的如雲白色。野餐節的舖墊,也刻意製作與草地同色的草綠帆布墊;贊助廠商若要求打廣告,就「寧可不要贊助」。草色入「眼」青,是池上人唯美的堅持。

為了大家共同推動幸福公益,池上池潭源流協進會除了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等公益組織授課,及生態專家如邱滿星分享水雉復育經驗,也找到池上「杜園」的主人企業家矽統科技的創辦人杜俊元,提供經費贊助推動環境及生態保護。

因為社區生態環境的營造與稻米生長環境結合,「地方人起心動念構思的都是公益而非私利」。賴永松說,池上的自然美與社區團結力逐漸被外界發現,二○○九年吸引台灣好基金會及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進入支持,如今,基金會已逐步移轉讓地方接手自行營運,加上蔣勳等藝術家,以及推動古典音樂知名的樂賞基金會進駐加持下,池上的美已經成為台灣認識與追求幸福的新指標。

池上擁有的獨特美與農耕環境,無人能敵。「這裡是菲律賓與歐亞板塊擠壓形成的天然低窪地」,無論攝影技術多差,都可以在池上拍出花東縱谷層次分明的立體畫面。曾在台電服務的他說,池上浮圳附近二百公頃稻田「不樹電桿,不建農舍」的默契,在最後一位農舍主人決定為公益而放棄拉電線方便自己後,成就了池上的完美。

台灣好基金會的挹注,讓池上進入美學時代,開始有文化與藝術的資源。第一屆秋收節,鋼琴王子陳冠宇於十公尺見方金黃色稻浪中演奏的畫面,曾出現在時代雜誌網站上,成為國際亮點,代表稻米所帶動的自然景觀維護已開花結果。

樂賞基金會為池上人營造賞樂環境,讓在地人不必舟車勞頓到外地學習音樂或參加音樂會,對地方的小朋友影響深遠。

「藝術如何觸動人的心靈,我們無法得知,但在藝文活動舉辦的過程中,全鄉的人感受如同家有喜事的愉悅。讓大家從外面學習到好的觀念,是當下應該做到的。」賴永松說得含蓄,賴慶祥則以池上農民都認識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傲,並且說了一個故事:一位農民引述「古典音樂傳教士」劉岠渭教授至池上演講音樂故事時所用的譬喻,「長命百歲……要有意義」,舉一反三地安慰鄰居喪家,「活著時有為有守,比百歲長命卻什麼也沒做,有意義」。當農民成了哲學家,就能知道池上的幸福指數正一路攀升。

去年底才開幕的「穀倉藝術館」擬訂的十年計畫,現在已進入第三年,由蔣勳擔任執行長,引領池上美的方向。提供自家舊穀倉改建為美術館的梁正賢說,地方的美術館終究不能只展出外來藝術作品,所以約定駐村藝術家必須在福原國小為孩子授課,延續在地的藝文生命。

「尋人啟事人聲樂團」在野餐音樂會中說出遊客心裡的話,「到台東的路途好遙遠,但一到池上,幸福就湧上心頭」。現在部分農地裡的稻禾每天聽古典音樂,池上雖未必是你的故鄉,但在這裡,你可以買到一.五公斤五百元、包裝上畫著音符的音樂米,你覺得貴或者幸福呢?

池上,是一個品牌,這兒的人有共同的信念,想做對的事,做共好的事,將這裡塑造出不一樣的氛圍與格調,有獨特的文化概念,精神,以此初衷,商家與商品都會保有一定的水準,一同致力往正向發展,無論是回鄉者或新移民,都會在這一個氛圍觀念下,逐漸具備美學素養,文化素養,也對環境,對土壤,對空氣在乎,落實扎根,學習成長,以無私的心愛這塊土地,讓池上走得更久,更好。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46445.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