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台灣10個新生兒就1早產! 孩子僅「2杯手搖飲重」媽好慌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18.11.16 11:11

▲「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集結專家資訊,讓爸爸媽媽可以安心照書養。(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早產兒」比率不低,據統計,已逼近每10個新生兒就有1個是早產兒,部分早產寶寶體重僅有2杯手搖飲料重,醫師提醒,台灣人近年晚婚、晚育是最大衝擊因素,想當媽的女性最好把握30歲以下的黃金生育年齡,退而求其次也要趕在35歲以前;而早產兒只要出院回家,照護、生長跟足月兒沒差別。

國健署統計,近10年來,國內的早產兒發生率約8.3%到9.8%左右,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全球各大地標皆點亮紫色燈光為早產兒加油打氣。國健署今(16)日與早產兒基金會攜手地方政府與知名地標,發起「五都串聯守護早產兒」活動,也宣布推出e化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

護理師小花因體質關係,第2個孩子醬醬29周即提早報到,出生時僅有1120公克,一開始得靠呼吸器維生,還因為黴菌感染,接受1個多月的藥物治療,吃足各種苦頭,儘管自己有8年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師經驗,也不免感嘆當事情真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對照護早產寶寶也有茫然感,常因餵奶餵不進去半夜餵到哭。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造成早產的因素眾多,與媽媽太年輕懷孕、流產過多甚至肥胖、各種內科疾病併發症都有關係,但在台灣,近年早產兒越來越多,還是跟一般人普遍晚婚、晚育最脫不了關係。

陳治平說,35歲或40歲以上的高齡產婦,發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併發症的機會就增加,以妊娠高血壓為例,會影響血流狀況,導致胎兒營養供給不好,在母體環境情況不好之下,不如待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來得好。

黃金生育年齡別錯過,陳治平強調,生育年齡最好在30歲以下,退而求其次,35歲以下生育也很好,而有意懷孕的女性也要注意懷孕前的營養補充以及健康檢查。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彭純芝強調,在早產兒成長過程中,呼吸道發育不全、胃食道逆流等都是常見問題,而家長往往最困擾餵食營養、生長發育以及預防針時程三大問題,因此「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便結合圖片、影片都有詳細介紹。

早產兒家長最怕孩子發育輸人,但醫師強調,早產兒只要出院回家,其實就與足月兒一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說,家長可參考書中的寶寶成長曲線圖,不必一味與其他足月兒比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焦慮,畢竟早產兒得扣掉「足月」的差距才是真正的生長矯正年齡。

國健署鼓勵早產兒家長「照書養」,集結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師、衛教及傳播領域專家共同編製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電子版(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626)內容涵蓋一般生活照護、健康照護及特殊問題照護等,可供查詢。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