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佛教行門教育提倡人間佛教 追求心靈平衡與幸福

中央社/ 2018.11.02 17:29

佛教行門教育提倡人間佛教 追求心靈平衡與幸福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1102 17:27:54) 為期四日的2018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今(2)日為活動的第二天,論壇主題為「佛教行門教育與現代生活」,主持人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邀請龍谷大學校長入澤崇、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法鼓文理學院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釋果鏡等人參與引言,並進行現場討論,顯示,佛教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如能落實人間佛教,將可更進一步追求人類的幸福。

龍谷大學校長入澤崇首先分享了佛教人才培育的經驗。該校一年級學生都必須學習必修課「佛教的思想」。第1學期學習釋迦牟尼,第2學期學習親鸞的思想,並建立佛教綜合博物館「龍谷博物館」。而修習「佛教的思想」課程的學生,亦須前往龍谷博物館學習,完成相關課題報告。「自省」是佛教智慧所在,其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盤。在大學教育中致力培養能夠自主完成「自省利他」的學生,並將「自省利他」作為該校明年建校380周年的校慶標語。入澤崇校長盼能在「追求真理、活在真理、彰顯真理」的龍谷大學,拓展學生學習深度和廣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文良提到,中國大陸推展佛教教育的情形,因受限於師資等條件,在培養高層次的僧才方面,佛學院面臨種種困難。不過,自2006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為期四個月的宗教界人士培訓班,學員多數擔任各宗教地方協會的會長或副會長,相關課程包括宗教歷史、教理、法律、古漢語、哲學、倫理學、經濟管理、國外宗教動態等課程,並會安排學員到全國著名宗教場所參觀考察。五年前開始,中國人民大學面向宗教界,招收宗教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過,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的僧人教育畢竟是一種新事物,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歷史上沒有過的新的實驗。且可從大學知識教育與叢林生活之間的協調問題,以及學僧的佛教信仰與學術研究的客觀性的問題兩項問題加以思考。

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林鎮國說,漢傳佛教以「行解相應」為教育目標,這幾乎是普遍奉行的做法,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強調行門,就好像強調電機博士要有真正研發的能力一樣,要既有知識,也要有實際上的實踐能力。以佛光大學佛教系學生為例,需要接受灑掃作務、行堂典座等行解並重的教育方式。從佛教涵蓋的勝義諦、世俗諦兩點來看,佛教不捨棄世間,解脫不離這個世間,因為世間是一個能夠讓人領悟真理的地方。佛教的空性真理則是超越世間世俗一切,它是這一切所依據的準則,使人能夠於入世與出世之間取得平衡。

法鼓文理學院禪文化研修中心主任釋果鏡依據其在佛教辦的大學和一般大學任教經驗進行了分享,學生選擇就讀此類大學,大致上都會有接受佛教教育的心理準備,因此行門的教育方式也大致能產生正面的效果,但是是否積極,就端看每位同學對自己的期許有多少而有不同。除此以外,她在一般大學通識教育「心靈提升實作課程」,運用心靈環保(心五四)的概念,包括,四它、四要、四安、四感、四福,以及五調觀念,鼓勵同學修正自己的生活形式。

中央僧伽大學總長李泰雲(釋性門) 則由弘盡法師代為宣讀引言內容,中央僧伽的教育目標是養成對禪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所有同學均可免費就讀,並設有獎學金。畢業後的出家學生可到寺廟或在社會現場應用實習。該校提供了多樣的教育環境,以期發揚世界佛教,達到「世界一花」的境界,求現佛國淨土。

從佛陀一生: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說法度眾、覺悟成道都在人間的示現,就可了解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總結時表示,佛光大學致力於佛教人才培育,不遺餘力落實人間佛教理念,期望佛教解行教育能更融入現代生活,以期實現佛陀的教言。

訊息來源:佛光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43906.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