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關節退化最終只能換人工關節?來看德國醫師破除迷思 

匯流新聞網/胡 照鑫 2018.10.21 16:00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7成民眾有關節疼痛問題。過去大家認為隨著年齡、體重,關節使用次數的累積,軟骨會隨著磨損與退化,不得不進行治療甚至開刀。不過德國醫學博士佩特拉.布拉赫特(Petra Bracht)認為,其實可以透過一套關節修復計畫,緩解關節軟骨承受的過大壓力,重拾靈活手腳,不用擔心面對手術帶來的壓力。

醫學專家佩特拉.布拉赫特與熱衷研究武術與運動能量學的丈夫羅蘭.利伯沙.布拉赫特,針對營養攝取與排毒醫學研發出創新且突破性的關節炎療法,兩人共同創立​疼痛治療的機構「利伯沙與布拉赫特」(Liebscher & Bracht),在德國、奧地利與瑞士有超過四千名治療師,教導人們透過攝取營養、運動及藥物治療治癒關節炎。

佩特拉.布拉赫特指出幾個人們常見對關節炎與關節疼痛的迷思,第一個就是很多人覺得老了關節就一定會又卡又痛。佩特拉表示,有些高齡長者爬山慢跑都不是問題,有些人不到五十歲蹲下卻站不起來,年齡不是造成關節問題的主因,缺乏正確保養觀念才是。關節會疼痛不全然是關節老了、退化了,而是該部位的肌肉緊繃、筋膜缺乏彈性且沾黏,因此壓迫軟骨、造成磨耗、產生疼痛。

其次是一但關節痛,吃藥止痛最直接又有效。佩特拉說,不管是貼貼布還是吃消炎止痛藥,都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就跟牙痛一樣,還是得需針對患部進行處理,才能有效獲得改善。吃藥止痛只是把疼痛警訊壓下去,還可能造成關節惡化。

第三個迷思是關節會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盡量少動就不會痛了。佩特拉表示,很多人整天坐著、很少運動,卻有關節疼痛問題;有些人關節疼痛就盡可能少動,以為能減少關節磨損與疼痛。但是,「活動」並不會磨損關節,反而能重建關節,運動有助於關節與軟骨健康,所以要學習讓關節得到修復強壯的運動,而非不動。

第四個迷思是關節疼痛退化,只能動手術換人工關節才能解決問題。佩特拉指出,很多人即使不想換人工關節,但是最後會因受不了疼痛而動了手術,然而即使換了人工關節,疼痛仍然不會消除。其實大部分的疼痛都能透過運動減輕過度緊繃的肌肉,進而改善。

因此佩特拉.布拉赫特設計出一套28天關節修復計畫,透過伸展運動、筋膜按摩、居家照護等方式,讓關節炎患者跳脫治標不治本治療方式,針對14個關節部位,一天15分鐘,只要4週便能緩解關節軟骨所承受的過大壓力,並使軟骨進行再生。

更多內容請參閱「修復關節炎28天計畫:德國醫學博士30年臨床經驗,破除關節炎一定要開刀迷思,四週改善關節疼痛、促進軟骨增生!」采實文化出版。

新聞照來源:翻攝自網路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