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吃在地食安全 從四章一Q和食農教育開始

中央社/ 2018.09.20 13:3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920 13:29:50)為達校園食材溯源目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5學年度第2學期開始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在地生產之可溯源食材;同時,為讓孩子學會珍惜食物,瞭解食材、土地與環境的關聯,近年來致力推廣食農教育,透過教導孩子從在地種植水稻及農作物開始,瞭解盤中飧,粒粒皆好食,培養學童從小食用米飯的習慣與文化。該會林聰賢主任委員今(20)日特別率農糧署胡忠一署長等人至臺東縣福原國小、阿裕火龍果園、富里鄉農會及羅山有機村瞭解友善耕作、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及食農教育辦理情形,並邀請名廚詹姆士為學生設計以在地食材組成的菜單,帶動學校午餐使用在地食材,確保學童吃的安全、安心。

學校午餐可溯源食材已超越半數

農委會表示,該會協助將有機、產銷履歷、CAS台灣優良農產品、吉園圃安全蔬果或具有臺灣農(水、畜)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之農產品(簡稱四章一Q)納入教育部修訂之「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參考範本)」,因各縣市學校午餐供餐形式及價格不同,105學年度第2學期由臺東縣等六個縣市試辦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 106學年度第1學期擴大推行至本島各縣市及澎湖縣等20縣市試辦,成效良好,至今(107)年6月全國各縣市之午餐食材四章一Q登錄筆數占比已達53%,其中新竹市、雲林縣、嘉義市、臺南市、宜蘭縣、花蓮縣及臺東縣已有超過六成食材筆數係可溯源,顯示該政策對於學校午餐食材源頭管理已有顯著成效,107學年度第1學期開始在全國各縣市(含金門縣、連江縣)辦理。

透過食農教育紮根讓孩子從小瞭解農業

農委會指出,「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等俚語在在顯示「吃」是生活中最基礎的活動,透過「吃」的動機來啟發孩童,池上鄉福原國小在林宜茂校長及全體教職員的帶領下,自8年前開始與周邊社區合作,由農民指導學生種田,藉著種稻體驗,來瞭解在地主要的經濟作物,本次特別準備南瓜、蕃茄、龍鬚菜、金針等10種臺東在地農民所生產優質農產品,由創意料理達人詹姆士為學童精心烹煮咖哩南瓜雞、紅醬番茄燴蛋、柴魚龍鬚菜、金針味噌湯等在地佳餚,引領小朋友體驗從農場到餐桌的食育過程。

食在地享安全的理念向下扎根

農委會強調,臺東縣目前已有34所國小投入辦理食農教育,並按適地適種的概念,教導不同校園學童種植在地特色農產,該縣109所國中小配合「食安五環」政策,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106學年度第2學期該縣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更已超過七成(78.7%)之登錄筆數。該政策攸關全國學子的營養與飲食教育,是我國自1980年營養午餐普及以來,首次針對食材使用所做的重大變革,除能確保國中小學童吃到來源明確、優質安全的國產農產品外,亦能提升國產食材自給率,落實推廣食品追溯追蹤系統,期由消費帶動生產,鏈結生產者生計及食安需求,開創食安新里程碑。

訊息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