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合作《繡襦夢》臺日共同製作計畫,結合日本的舞踊、三味線傳統藝能與崑曲,進行跨國界、跨文化的創作,歷經3年籌劃,6月份在日本開啟世界首演之後終於回到臺灣,9月8、9日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2場,9月14、15、16日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4場。這項演出包括傳統崑曲、傳統舞踊、新編《繡襦夢》的3段式表演,讓觀眾可以更深刻體會崑曲與舞踊各自的藝術內涵與跨界結合的高難度。首先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由國光當家老生唐文華與京崑小生溫宇航演出;第2段傳統舞踊《汐汲》由藤間惠都子、水木佑歌主演;第3段演出為新編《繡襦夢》,溫宇航與旦角劉珈后主演。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這項演出緣起於橫濱能樂堂館長中村雅之3年前來臺尋找合作對象,經由臺灣文化部與駐日臺灣文化中心的媒合,確定與國光劇團合作。中村透露,日本近幾年吹起一股「臺灣旋風」,臺灣是日本2018年「跨年連假最想去旅行的國家排行榜」第一名;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臺灣鉅額捐款更感動日本,至今仍傳為佳話。日本人視臺灣為「距離與心意」都極為貼近的國家,因此中村有心藉由這項合作讓臺日雙方都更認識彼此的傳統文化。 而演出選擇以崑曲與日本的傳統藝能舞踊、三味線合作,題材則是與能劇故事《松風》相呼應的中國古典故事「鄭元和與李亞仙」,由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與林家正共同編劇。王安祈指出,新編《繡襦記》翻轉傳統的大團圓結局,依循能劇「夢幻能」的敘事方式和思想情感,讓男主角鄭元和在垂暮之年回顧一生,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旦角飾演的「繡襦」是鄭元和思念的愛侶李亞仙親手織成,因為情感浸潤而有了生命、成為男主角回憶與想像的媒介,雖然結局仍是分離,但心靈得到些許安頓。 在這項合作擔任戲劇顧問的臺北藝術大學林于竝教授說,崑曲與能劇各自擁有600年的歷史,也各自擁有嚴謹的表演內涵,促成二者合作是非常高難度的挑戰。雙方從題材到合作模式都經過長久的溝通磨合,最終決定以崑劇的表演做為基礎條件,拆解歌舞伎的樂器(音樂)元素、在能劇的舞台空間下,創作一齣新的舞台作品。 演出中,邀請三味線名家常磐津文字兵衛作曲,融入長唄的吟唱師及三味線操琴師,由中村雅之填寫三味線唱詞,挑戰全新的表演形式。主演溫宇航也特別向日本舞踊藝術家學習舞踊,並將舞踊持扇身段化用到舞台表演裡。 這項合作6月份在日本橫濱、新潟、愛知3地的能樂堂演出;如今回到臺灣,將先後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臺灣戲曲中心的現代劇場舞台。鬼才導演王嘉明感性地提到,「一組團隊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只為了短短60分鐘的瞬間。」他巧妙比喻,面對這樣一個時空工程,林于竝是工程顧問、編劇安祈老師和林家正完成設計草圖,導演像是把圖立起來的結構設計,音樂統籌柯智豪和常磐津文字兵衛是技術工程師,主演溫宇航和劉珈后則化身工頭與工班,服裝設計矢內原充志、髮妝設計張美芳、操偶石佩玉等進行室內裝潢;而《繡襦夢》從日本能樂堂搬回臺灣的鏡框式舞台,舞台設計高豪杰更像是進行一場都市更新、重建生活。 張育華坦言,雙方這次的合作從劇本完成到音樂、服裝乃至排練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許多藝術理念的衝突與拉鋸;所幸雙方也都付出極大的誠意與耐心,以謙卑的態度進行深度磨合,對內堅持傳統、對外追求探索。國光經由這次強烈的文化差異與碰撞,也開拓了未來藝術創造的新方向,並讓國光品牌更進一步的向上提升。日本表演藝術評論家大岡淳表示,這齣戲「嘗試了日本傳統音樂與臺灣戲曲音樂的融合,實現了崑曲與夢幻能的交融。」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謝長廷也認為,「《繡襦夢》經由文化差異的碰撞達到對雙方文化的深度認識及包容,就是這項跨國跨界創作最深刻的意義。」國光團隊因此特別委請專業團隊拍攝紀錄片,完整記錄這次高難度挑戰的跨國跨界合作;同時也經由這次的策劃,接觸臺灣許多喜愛日本舞踊的民間團體,共同見證臺日兩國傳統藝術的交流。 《繡襦夢》9月8、9日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2場,9月14、15、16日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4場。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兩廳院售票系統(02)3393-9888,國光劇團(02)88669600轉1687、1689,臺中國家歌劇院(04)22511777 。 該項演出是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共同合作,協辦單位有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高鐵;贊助單位包括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台新銀行、介唐公益信託社會福利基金、瑞室、洪健全基金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