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科技E化養殖 翻轉漁民窮忙宿命

台灣好新聞/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18.08.25 10:42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去年十二月,新竹縣家豐養殖場透過工研院介紹,與愛諾華特科技公司合作科技E化養殖,透過水中監測,瞭解水池內的含氧量及各項微生物,讓整個魚池的魚兒暴斃的「泛池」現象不再發生,增加了收入。未來這些設備的耗材,漁會也會協助補助,讓漁民不必擔心錢的問題,而不敢使用這些科技設備,透過科技設備,再創養殖業者的小確幸。


家豐養殖場負責人許豐立說,所有漁民的魚池皆曾經發生過泛池(指整個魚池的魚兒暴斃),未裝設水質監測器之前,他的魚池曾經一夜間暴斃1萬條魚,損失150萬元,而有些漁民更曾經泛池3至4次,這些都是用肉眼無法觀察得知,但裝設水質監視器後,再也不必擔心泛池的狀況。



愛諾華特公司工程師黃丞正表示,透過感測器與控制器服務雲端化的方式,讓漁民在家就能隨時掌握魚池的水質情形,養殖業者可立即予以作緊急處理,就能避免漁民最害怕的泛池。


許豐立表示,裝設水質監視器與感測器後,對於水中各項物質透過雲端一目了然,只要透過手機APP,或運用電腦,動動滑鼠,即可瞭解每個魚池內各項水中物質檢測,可省去巡魚池的時間,還能遏阻宵小橫行。由於個人試用此套設備,直接感覺受益良多。


許豐立與烏魚養殖班班長郭宮寶向新竹區漁會建言,恰巧前瞻前計畫中,新竹縣獲得約一億元,其中一部份就是用在農漁業,因此,經濟部工業局已決定部份經費用於漁業物聯網,從今年8月16日開始,拔仔窟養殖區成為全國第一個前瞻計畫裝設水中監測器的示範區域,若成效良好,將推廣至全臺灣。



新竹區漁會總幹事童錦杰表示,目前國內農漁業面臨到低薪、不自由,嚴重面臨漁民斷層情形,許多漁民皆工作到80歲才退休,年輕人無法接棒,漁業人口老化嚴重。吸引青年回鄉服務,引進科技的物聯網系統,讓年輕一輩翻轉早期漁民窮忙宿命,提高漁民收入,成為當務之急。

熱門關鍵字:

新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