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今日啟動

美通社/[email protected] 2018.08.10 20:37

上海2018年8月10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成功落幕,引起世界範圍內報道,讓中國籍的音樂比賽首次出現在國際頂級賽事行列。這項賽事由上海交響樂團主辦。2018年8月10日,比賽組委會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即日起至9月1日舉行第二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此外,當天還進行了1/4決賽出場順序的抽籤儀式。

新聞發佈會現場合照
新聞發佈會現場合照

評委遍邀大師精英,權威檢驗選手水準

本屆評審委員會聯合主席由指揮家、艾薩克·斯特恩之子大衛·斯特恩及出任多個國際頂級小提琴賽事評委的徐惟聆教授聯合擔綱。評審委員會成員總人數上從上屆的13位增至15位,薈萃了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和行業精英,全面檢驗選手的技巧、詮釋以及經驗,以確保大賽的權威性。

評委成員除大衛·斯特恩及徐惟聆外,還包括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奧古斯丁·杜梅(Augustin Dumay);中國小提琴界領軍人物俞麗拿、呂思清;上海四重奏創立者和第一小提琴李偉綱、艾默森四重奏創立者菲利普·塞策(Philip Setzer);前紐約愛樂樂團首席格倫·迪克特羅(Glenn Dicterow)、慕尼黑愛樂樂團小提琴首席斯雷滕·克裡斯蒂奇(Sreten Krstic)。

評委成員還有享譽業界的教育家扎哈爾·布朗(Zakhar Bron)、多拉·施瓦茨貝爾格(Dora Schwarzberg)、丹尼爾·海菲茲(Daniel Heifetz);行業精英、古典經紀公司Askonas Holt創始人馬丁·坎貝爾-懷特(Martin Campbell-White)和現任巴黎愛樂音樂廳演出部總監埃馬紐埃爾·翁德雷(Emmanuel Hondre)。

知名音樂家助陣,提煉選手音樂素養

本屆賽事從參賽曲目來看,不僅著重考核選手的個人技藝,也對選手在音樂精神領悟與詮釋方面有著進一步的考量,希望他們從「獨奏家」向「音樂家」邁進。

上屆賽事備受關心的話題之一是曲目設置的難度,每位參賽選手在賽前都需準備長達4個小時左右的曲目量,這在國際同類賽事中實屬罕見。

在曲目設置上,本屆比賽減少了偏重演奏技巧的曲目,而從豐富曲目風格及演奏形式上增加了曲目。每位選手需要演奏四套作品,而在緊張激烈的四分之一決賽中將有近一半的選手被淘汰。半決賽特設了體裁多樣的曲目,著重考量選手的綜合音樂素養,並分成三大板塊:絃樂四重奏環節,本屆比賽將特邀上海四重奏中的三位藝術家蔣逸文(小提琴)、李宏剛(中提琴)、尼古拉斯·薩瓦拉斯(大提琴)與進入半決賽的選手合作;奏鳴曲與克萊斯勒作品環節,特邀著名青年鋼琴演奏家陳震、薛穎佳、黃秋寧與選手合作;莫扎特協奏曲環節,選手必須演奏自行創作的華彩樂段,而不能使用任何傳統的既有華彩;決賽中,除常規的古典小提琴協奏曲外,加入了賽事委約作曲家陳其鋼所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並由堪薩斯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艾薩克·斯特恩大師之子邁克爾·斯特恩指揮。

四分之一決賽出場順序產生,名校選手全力征戰

根據首屆賽事的經驗,第二屆比賽進一步擴大宣傳範圍,在歐洲、美洲、亞洲各大頂級音樂學院全面鋪開,也使得本屆賽事收穫了更多名校選手。至今年1月31日報名截止時,報名人數較上屆呈現大幅增長。其中九成多報名者曾獲各頂尖音樂賽事獎項,超半數選手就讀或畢業於國際頂級音樂院校。因此,在比賽視頻預選環節,就已出現差之毫釐、難解難分的激烈角逐。最終,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27位選手將參加四分之一決賽。

預選評委普遍認為,首屆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以專業的賽制、權威的評委、公正的評選、規範的賽程、出色的選手和鮮明的特色,產生了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本屆比賽選手素質高、賽事水準高奠定了紮實基礎。

四分之一決賽將於8月11日至8月14日舉行,共計11場;半決賽將于于8月18日至8月24日舉行,共計14場;決賽將於8月30日至9月1日舉行,共計3場,比賽場地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除了正式比賽項目,本屆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將繼續進行「艾薩克·斯特恩獎 -- 精神獎」候選人提名公開徵集,該獎項面向全球範圍內各行各業的人中用音樂詮釋人文精神的人士。

從比賽開啟職業大門,走上更大舞台

為了幫助選手從「獨奏家」向「音樂家」邁進,踏上長遠的職業音樂道路,比賽不僅為獲獎者提供全球同級別小提琴比賽中獎金數額最高的大獎10萬美金,更在賽後為他們推薦世界級經紀公司、唱片錄製等一系列合作資源,促成獲獎選手與國內外一流樂團合作,例如上海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等,讓他們從此開啟職業大門,走上更大的舞台。

從具體步驟來說,比賽過後組委會將邀請獲獎選手先後返滬,為獲獎者專門組織相應的線上及線下與觀眾、粉絲互動的活動;獲獎者將以全新身份重新站在這個為他們帶來機會的舞台,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音樂會。據悉,部分上屆比賽獲獎選手與賽事合作院團的演出合約排到了2018/19樂季。

決賽演奏陳其鋼新作,推動中國作品原創力量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作為首屆比賽規定曲目,誕生了一項傳統: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演奏家熟悉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之美。首屆比賽獲獎選手斯特凡·塔哈哈透露,比賽過後他仍會時不時地拿出不同版本的《梁祝》溫習,試圖更好地演奏這部作品,充分展現音樂中的情感。他說正是比賽讓自己對這部中國作品著了迷。

本屆賽事將繼續鞏固這一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環節,與賽事首席贊助中國太平洋保險共同設立最佳中國作品演繹獎 -- 平洋之星」。著名作曲家陳其鋼的力作、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成為決賽作品,它由上海交響樂團特別策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墨爾本交響樂團、圖盧茲國立管絃樂團和新澤西交響樂團聯合委約。

據作曲家透露,這部飽含人生閱歷的作品,意義深刻,融匯東西方文化,對選手的音樂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高強挑戰。《悲喜同源》成為決賽作品將進一步借助比賽平台推動中國作品的原創力量,讓中國文化傳播產生新槓桿。

這也與比賽創立之初組委會主任余隆決定設立中國作品環節的理念相吻合——外國獨奏家給外國觀眾演奏中國作品,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力途徑。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比賽方便觀眾收看

2016年,首屆比賽開放售票觀賽後僅半個月,售票量竟高達85%,令人喜出望外,而後特地增開的上百個座位也迅速脫銷,決賽開賽前甚至一票難求。這說明觀眾已經遠遠不滿足於比賽結果,而是當作精彩的音樂會買單。

今年,為了繼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響應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方針,更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觀賽需求,比賽組委會將原為預約制的四分之一決賽面向所有觀眾開放售票,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

在四分之一決賽以及半決賽期間,比賽將邀請上海交響樂團樂隊演奏員、音樂界以及教育界專家親臨現場觀賽並對每日賽況進行專業的點評。而決賽前夕,比賽將同上海交響樂團樂季音樂會一樣,舉辦「有準備的聽賽」導賞活動,通過對決賽選手參賽曲目的背景介紹、曲目講解等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有需要的觀眾觀看決賽做好服務,讓決賽不僅成為選手之間的激烈競爭,更成為觀眾心中有收穫有看頭的精彩音樂會,增進與觀眾的聯繫。

除了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導賞之外,經典947頻率共同策劃了共4期電台節目,與上海及周邊大眾分享賽事。4期電台節目播出時間分別是賽前(8月2日)、四分之一決賽後(8月16日)、半決賽後(8月27日)、決賽後(9月4日),以服務性更強、普及性更多、傳播性更廣等為優勢,傳播賽事話題性,傳遞經典音樂魅力。上海廣播電視台藝術人文頻道也將在決賽環節進行全天候賽事轉播,讓音樂比賽成為足不出戶就可欣賞的高品位節目。

此外,為了照顧到其他省市及海外樂迷,經組委會授權,除了可在比賽直播網站、愛奇藝視頻網站收看全程賽事直播,也可通過比賽官方微博、Facebook官方賬號等社交平台同步觀賞並瞭解賽事實時動態。

對於以上親民措施,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比賽組委會主任余隆表示,比賽就是要辦出新內涵、新特色、新亮點、新水準,既為國際音樂舞台和音樂事業的發展,發現、培育和推出音樂新人,也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聚集更多音樂人才,助力中國音樂界提升國際話語權。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80810/2209346-1

熱門關鍵字:

ART MUS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