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 藝術家名單發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731 17:01:41)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即將於9月22日推出「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今(31)日舉行參展藝術家及藝術計畫發布記者,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本屆台雙展的兩位策展人,客座策展人南藝大龔卓軍教授與國美館周郁齡研究員,及參展藝術家林柏樑、拉黑子.達立夫、郭俞平等均出席。蕭館長表示,國美館自2008年辦理台灣美術雙年展,第一屆由王家驥以「家」為主題策展,後續則以「台灣報到」為核心,每兩年重新審視及爬梳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自2016年開始,國美館邀請客座策展人與館內策展人共同策劃,期待透過不同面向的碰撞,呈現更完整的當代藝術發展脈絡。「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由具有哲學背景的龔卓軍以及專攻影像的周郁齡共同策畫,邀請邀請31位(組)藝術家參展,探討臺灣藝術家如何面對全球化,找尋連結創作與土地倫理、時空環境的鏈結,為本屆台雙展帶來不同的觀點與視野。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以「野根莖」為命題,試圖探索藝術社群組織方式、藝術事件的生成與野歷史的星叢匯聚。龔卓軍強調,「野」並非是單一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視野,而是一個能重新思考「台灣」以及讓臺灣向外延展的面向,本屆以「野根莖」為命題,延伸出「野山海」、「野史野影」、「野身體」、「野星叢」、「野家屋」等根莖系。周郁齡則說,本屆台雙展策畫前期帶入大量的田野調查與訪談,並邀請多位原住民藝術家參展,呼應國美館「重建臺灣美術史」的核心任務之外,也重新審視臺灣美術史的組成,試圖突破以漢人為主的框架。
「野山海」勾勒自然史與原住民創傷場域,透過吉丁蟲計畫、二十世紀初大豹社踏查、二十一世紀初期都蘭意識部落、東海岸踏查和海洋意識,呈現以自然環境史為基礎的當代藝術場景。「野史野影」以60年代《劇場》雜誌(1965-1966),與圍繞這本同人雜誌的人際社群形成的內在精神圖誌為探討的節點,連結關於影像、內在精神、田野途徑的關係繪製。「野身體」以1987年圃解嚴後發生的「拾月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在荒廢場址,自發開展關於身體、蒙太奇觀念、政治隱喻等在野行動為起點,連結90年代後在傳統民藝、小劇場、地下音樂場景等不分畛域的實踐。「野星叢」以物質陳列和連結形成的理念為方法,作品內部異質的元素連結成如星宿反射著個體與宇宙間超距聯繫、「野家屋」以家為單位,向內呈現個人瘋狂的精神質地,向外探索搖搖欲墜的主體認同,與歇斯底里的未來想像。
相較歷屆台雙展,本屆以藝術家的創作計畫為主軸,強調進行大規模的現地製作。例如,林柏樑透過〈再敘席德進幻燈沙龍〉爬梳藝術家席德進在臺灣各地的留下腳印,藉此討論當代藝術家關注的點。拉黑子.達立夫的〈海美/沒館〉記錄他與東海岸的關係,他認為一個人得先找到自己的環境,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與自己的根。郭俞平近年的作品不斷思考家的意義,計畫〈睡著,夢著,在昏熱的沃土〉運用不同媒材探討細微的情感組織。本屆台雙展共邀請31位(組)藝術家參展,分別王惟正、另一種影像記事、吳其錚、吳梓安、吳耀忠、李俊陽、身體氣象館、拉黑子.達立夫、東海岸佑、林玉婷、林柏樑、林純用、高俊宏、張立人、張恩滿+楊文山(古樂樂.巴拉撒邵)、張紋瑄、張照堂、莊靈、郭俞平、陳云、陳宣誠+林彥伶、陳瀅如、陳耀圻、喬治.克拉克、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澎葉生+蔡宛璇、鄭婷、蘇予昕、蘇育賢、蘇新田、蘇匯宇,精彩可期。
「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107年9月22日至108年2月10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將以視覺藝術、電影、劇場、生活聚落、講座、工作坊等多種展演方式呈現,以事件發動與跨領域嘗試,呈現「野根莖」有機蔓生的場域精神。展覽詳情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廣告)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3847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