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回顧原鄉踏查記錄臺灣10年 劉克襄:培養下一代觀察力 影音教育學習無止境

匯流新聞網/胡照鑫 2018.07.30 07:00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作家劉克襄認為,觀察能力很重要,影音基礎還是要建立在文字能力上。(記者胡照鑫拍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為推廣對土地、人文探索的關心,2009年起辦理「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透過競賽培養新世代觀察與體驗的能力,也提供孩子觀點表述的訓練機會。曾經擔任過競賽評審的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劉克襄認為,影像與聲音傳遞訊息可以發揮無限大的可能,透過正確的教育,還有接地氣,才能製作拍攝出感動人心的紀錄片。

今年原鄉踏查主題名為「拾代」,代表神腦基金會過去10年堅持原鄉踏查精神,並透過舉辦十年回顧影展,邀請曾一同參與競賽的朋友們,「拾」起過往歲月,暢談世「代」間的轉變。長期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古道研究的劉克襄認為,看到神腦基金會長期投入影音教育工作,競賽作品呈現多樣與多元化,身為評審之一,也從中學到很多。

「自己在野外或旅行踏查時,還不見得能看到這麼多,透過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反而一目瞭然。」劉克襄說,最近吃到美味的金門石蚵,再加上端午節過後有一趟海線旅行,經過苗栗後龍時,看到了三個阿嬷穿著雨靴,全身包得緊緊的只露出眼睛,就猜想她們要到海邊工作,一問之下果然是要去龍港挖石蚵。

劉克襄說,這些都讓他聯想到2014年擔任原鄉踏查評審時,獲得神腦環境生態特別獎的紀錄片《石蚵》,立刻找出來重新看一次,透過20多分鐘的影片,石蚵的生活故事又鮮明躍然眼前,也讓他重新檢視這種傳統、手工產業在本島或金門的發展現況。

劉克襄認為,現在年輕人已經習慣透過影音訊息接收社會脈動,隨著影音拍攝技術越來越成熟,期待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有更多面向、創新議題的作品出現。

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透過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數位應用學習計畫等方式,利用數位與科技傳遞教育理念已經耕耘10年,就是希望培養下一代「觀察」的能力。劉克襄表示,拍攝紀錄片需要堅持的毅力,因為長期累積就會看到新的可能性。

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除了各組金銀銅獎和佳作,還設立了「環境生態特別獎」,特別鼓勵對於臺灣生態深入關注、深刻描繪的影片與記錄行動,也希望不斷提升環境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性。

「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遠遠超過近40年前看過的內容。」劉克襄說,23歲的自己在一個小學校園水塘邊,記錄到非常多青蛙叫聲,即使現在已經年過60,前幾天依然到辛亥國小持續夜觀生態,尤其是一種已經遍佈大臺北的外來種「斑腿樹蛙」,對本土種樹蛙會造成多大衝擊尚不可知,但是身為一名環境生態工作者,有責任要了解。

「環境教育是永不停止的進行式。」劉克襄認為,新科技讓環境觀察,不斷出現新的高度與角度,影音的學習沒有終點,只會不斷往前。

劉克襄表示,不少老師都會認為校園缺乏自然生態環境,其實一個小水塘、一個小菜園都能有非常多的故事,老師只要善用環境,就能創造各種可能,讓孩子們可以強化觀察的能力。劉克襄特別提到,像是2014年獲得神腦紀錄片競賽中學組金牌的《阿公家的海妞妞》,也是他至今難忘的一部作品。

「影像有時候會比文字更活,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只是閱讀過文字,沒有看過影像,不會有這麼細膩的感受。」

提起現在年輕人文字能力越來越弱化的現象,劉克襄感受相當深刻,認為媒體可以說是這波衝擊裡受害最深的一環,從1980年到1990年媒體圖像化開始出現,接著是網路化的轉變,都讓下一代文字閱讀能力快速薄弱。

「身為一名作家,在80年代是幸福的,90年代還可以立志當作家,但千禧年之後就沒有人敢說想當作家了。」劉克襄表示,網路讓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但是影像工作者必須要有文字能力作為基礎,才能真正拍出有故事的作品。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原鄉踏查10年了!記錄影像串連台灣故事

10年回首 原鄉踏查留下台灣珍貴故事

新聞照來源:CNEWS資料照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