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您也是內向者嗎?回顧您的上班族人生,看出端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方舟文化 2018.07.21 15:30

一個陽光燦爛的夏日午後,我和一群女大學生坐在辦公區的咖啡店裡,空氣中傳來手沖咖啡的香味,大片落地窗看出去是綠意盎然的台北街景,配合上班族忙碌的步伐,充滿活力。

我們坐在這裡是為了一個競賽,通過篩選的學生可以自選有興趣的職業去訪問該行業的「前輩」,這群女生有文組,也有理科的學生,小我十幾歲的她們早早到場,正經八百地等我入座。那一天,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是:「可以幫我一個忙嗎? 妳們不要這麼緊張好不好,這樣搞得我壓力很大。」

她們頓時綻開笑容,接著我們一同度過了一段愉快的相談時光。事後閱讀她們充滿溫度的手寫回饋卡片,我很驚訝,她們覺得此行收穫最多居然不是職涯經驗分享或任何關於競賽的事,而是「內向者怎麼面對職場挑戰」,我想,這應該是這本書最初的開始吧!

我是個不折不扣內向者,一走進電梯我一定馬上按關門,免得這0.01秒有其他陌生人進來;洗碗和倒垃圾我永遠都會選前者,因為倒垃圾要出門,遇到陌生人或認識的人。這些只是我內向的幾個小例子,若要認真講起,我想可以拍成一部比電影《玩命關頭》系列還長的電影;而內向者的人生也確實像「玩命關頭」般,隨時充滿刺激。

我天秤座的外向弟弟常笑我:「遇到鄰居會怎樣,打個招呼就好了啊,不然就不要理他啊!」外向者無法體會內向者心裡的糾結,就像有大氣層保護的地球是沒辦法體會整天被隕石攻擊的痛苦。社會新聞中常見記者透過鄰居、師長、同事的話來描繪事件主角的貌。

「如果是我,鄰居一定會說我老是深居簡出,把我形容成一個孤僻、不好相處的人吧!」我總是這樣想,但也沒有太多力氣去管別人的想法了。內向人生就是一部驚悚的恐怖片,外表看起來風調雨順,實際上暗潮洶湧、雷電加交的小劇場可是從沒停過。

然而,從學校到職場,許多時候需要「外向性」,大家都喜歡活潑開朗、見人會熱情打招呼的孩子,嘴甜臉笑馬上有讚美,至於害羞、不開口的小孩會被認為個性孤僻、沒禮貌、教養不好,甚至連爸媽也要遭受壓力。

因為職務需要,幾乎每份工作,我都像在內向者的地獄裡,即便曾經在正式晚宴上,因為壓力太大導致蕁麻疹發作,醫生邊打點滴幫我抑制,邊驚訝從沒見過這麼嚴重的症狀;也曾顧不得路人眼光,在信義區的高級百貨公司旁邊挫折到掉眼淚。不過,職涯前半段,我仍不服輸地想盡辦法想讓自己變得大家都喜歡、一副職場勝利組的模樣。

我想當那種可以隨意跟人稱兄道弟、舌燦蓮花、討人開心的人;我費力打造了一副盔甲,盔甲上焊滿「理想中」的標籤─活潑、開朗、討喜、積極、充滿活力、人見人愛等等。盔甲越來越重,但因它能保護我,而且是大家喜歡的樣子,我總是辛苦地扛著。直到某一回前往馬來西亞旅行,旅程中將蘇珊.坎恩(Susan Cain)的《安靜,就是力量》讀了三遍。在此過程中我必須不時強迫自己中斷閱讀,抬頭深呼吸。書中所言震撼了我─原來我不是不如別人,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

社會上的主流價值通常傾向單一標準,某種長相才漂亮、某種身材才叫辣、達成某種條件才算成功、某種個性叫作正常。我們都在追求成為那種「標準的人」,而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後來,我決定放下旁人覺得很不錯的工作,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非營利組織,貢獻於我覺得重要、對台灣有意義的事情,我決定不再隱藏自己的內向,與其千方百計地變外向,我選擇與自己相處,發掘自己的優點,截長補短。

我現在有一套機能性盔甲,輕巧合身,有需要才穿,我甚至可以大方說出:「我是內向者」卻感覺輕鬆又平靜。重要的是,我的工作表現並未因這些改變而受到影響,反而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動力、發揮專長而在短期間內升職。可以在國際性組織上班,管理其他國家的事業單位,是我連做夢都沒想到過的。

回想以前的自己,再看到眼前這群女大學生的迷惘,與對職場的惶恐,她們說希望和我一樣「充滿勇氣」且「溫柔堅定」;我卻只希望她們認識自己、做好自己,不要跟我一樣,花了這麼多力氣,才找到老天爺一開始就幫我選好的路。

本文摘自張瀞仁著/方舟文化出版《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一書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8/5818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