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臺藝大種子教師計畫綻放 江易錚室內樂展新音樂發表

中央社/ 2018.07.16 09:35

臺藝大種子教師計畫綻放 江易錚室內樂展新音樂發表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716 09:34:25)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臺藝大)獲教育部深耕計畫補助鼓勵種子教師實踐科技融入藝術之跨域創作,發展系列「展、演、映、論」之創新節目,首波成果展現於107年7月1日在臺北國家演奏廳發表江易錚室內樂展。臺藝大陳志誠校長、薛文珍副校長、蔡明吟主任秘書、國際處與藝文中心朱美玲處長、音樂學系蔡永文主任、教務處劉家伶副教務長等主管亦到場支持演出。

江易錚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為執行種子教師計畫之教師群之一,創作六支室內樂曲目,分別為《悸》、《層層疊疊(一)》、《層層疊疊(二)》、《黏合》、《福祿壽》、《十重奏》。江易錚擅長從古典樂器發掘獨特音色,將之作為樂思的基本素材,以低限主義(minimalism)為核心創作概念,時而搭配預製電子音樂,引領聽眾穿梭於無限重複及變化交織的音型(pattern)聲響時空,層疊為嶄新感受的聽覺饗宴。樂展餘音裊裊、圓滿成功。

江易錚簡介

江易錚博士,1997年經教育部資賦優異保送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皇家伯明罕音樂院(MA in Royal Birmingham Conservatoire, UK)獲得碩士學位,並於2006獲得英國伯明罕大學(Ph.D,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音樂博士。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兼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

曾獲多項獎項,包含Judith Lang Zaimont國際作曲比賽得主(2009)、英國最重要現代音樂機構 SPNM(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New Music)作曲家名單(composers’ shortlist 2005-2008)、臺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室內樂組優選(2004)及合唱/重唱組佳作(2005)、英國UMS (University Music Society)作曲比賽得主(2004)、許常惠基金會傑出青年作曲家(2004)。研究獎方面包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00及104學年度教師獎勵學術研究與創作發表第一級獎,以及101學年度專題研究補助獎。

作品發表於臺灣、英國、美國及中國,主要包含「臺藝大熱對流藝術節暖身禮讚-彌賽亞」(臺灣臺北/2016)、PASIC(Percussive Arts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美國/2014)、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 Women in Music (中國北京/2008)、英國Kreutzer String Quartet、英國伯明罕現代音樂室內樂團 (BCMG)工作坊(英國/2003 & 2004)等合作發表。

樂曲解說

悸 鋼琴三重奏和預置電子音樂【委託創作】

編制上延續傳統的鋼琴三重奏,音樂創作理念上則以低限主義(minimalism)為中心創作概念,透過基本素材的無限重複及變化,漸漸建構成整首曲子。

層層疊疊(一)鋼琴獨奏(加料版)【委託創作】

此首曲子原創作給鋼琴獨奏,之後嘗試為加料鋼琴(prepared piano)。段落方式以衍生發展為概念,層層地堆疊。

層層疊疊(二)弦樂四重奏

此首曲子是給弦樂四重奏。主要力求四個絃樂樂器的音色完成融合成一體,以及音色上的各種細微嘗試。分別由數個片段組成,每個片段透過衍生的概念,分層地將音樂漸漸堆疊成整首曲子。每次衍生的新片段不論在音色、織度及聲響上皆互有關聯,並且混雜新的元素於其中。音樂上除了片段素材層層堆疊為主要構思以外,多層次的織度交互穿插與相接也是本曲的重要創作理念。

黏合 低音長笛獨奏【委託創作】

運用低音長笛的獨有音色為構想而創作,曲中以《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中的中文音韻為構想,結合長笛氣聲等而漸進發展。

福祿壽 木琴和預錄音樂【委託創作】

本曲首演於 2014 年美國「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年會」(PASIC, Percussive Arts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本首作品將多首北管音樂錄音中的「鼓介」串連在一起,由作品開始至結束皆以這些「鼓介」為主軸。節奏自由的「鼓介」,引領著現場的木琴旋律及打擊樂器的進行,此舉有別於傳統「鼓介」只用在引子、過門及尾奏。

本首所使用的「鼓介」源自多首廟會慶典常用的「扮仙戲」音樂。「扮仙戲主要描述「福」、「祿」、「壽」三仙慶賀的內容。因此,將此曲取名為「福祿壽」,並以 閩南語發音之。

十重奏 十位演出者

此首作品寫給長笛、單簧管、薩克斯風、琵琶、人聲及弦樂。樂器音色力求跳脫傳統聲響及個性,嘗試運用各樂器各音域中的音色,相互交接與交錯,使十項不同器樂相互融合,演奏出相似的音色,並透過織度及力度等素材的變化,在相似音色中,以少數相異之音色點綴。

訊息來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37614.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