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一哭就抱真會寵壞孩子嗎? 爸媽不得不知的育兒真相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18.07.06 10:24

▲心理師透過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可減輕孩子分離焦慮的情形。(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寵壞孩子嗎?不少新手爸媽都有這個疑問,但臨床心理師表示,父母要知道孩子哭泣代表的意義,如果孩子當下就是需要被抱、被安慰,適時給予擁抱和安撫是沒關係的,家長也無需擔心一、兩次的訊息解讀錯誤,就會養出分離焦慮、不安全依附的孩子。

3歲半的君君(化名)剛進入幼稚園小班,但每天早上一到上學時間,總得上演十八相送,拉著父母衣角放聲大哭,就算老師抱進教室、陪玩遊戲,也難以安撫,這種情況持續一個多月,爸媽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向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求助,透過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減輕孩子分離焦慮的情形。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芳綺表示,許多嬰幼兒在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對方一離開視線時,便會出現大聲哭鬧、生氣、焦慮的情緒,而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特徵包括會主動親近、注意特定對象的一切行動,當特定對象離開時,嬰兒會表現出分離焦慮的情緒;再見特定對象時,則顯得雀躍歡迎。

而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如果孩子因為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因素,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情形。

許芳綺強調,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但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分離焦慮通常在6個月大出現,14至24個月達到顛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有些孩子到上學時才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一旦孩子出現超過4個星期依舊無法適應環境、表現很緊張、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情況。專家提醒,家長便需要多加留意,有需要可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評估。

遇到孩子分離焦慮,家長可以怎麼做?許芳綺建議,跟孩子分開時,應接納孩子焦慮情緒、不要表現不耐煩,同時可以跟孩子保證回來的時間、堅定跟孩子道別,且在保證時間內準時回來很重要。

此外,許芳綺也提醒家長,再小的嬰兒都有接收訊息的能力,所以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要離開孩子身邊時,最好清楚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裡、離開多久會回來」並確實做到,以免造成孩子的分離創傷經驗。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