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2018臺北藝穗節 百場演出熱鬧登場

民生@報/文/陳小凌 2018.07.04 17:40

「玉米雞青少年劇團」現場演出。臺北藝穗節提供。

 

邁入第十一屆的2018臺北藝穗節,今年共有118組團隊,將帶來486場精彩演出,涵蓋戲劇、舞蹈、音樂、音樂劇、漫才脫口秀以及跨科技、表演、展覽等無法被歸類的跨領域展演,來自臺灣、日本、香港、中國等地的藝術家,在8月4日至8月19日於臺北市31個特色場地玩轉臺北!

 

今年演出嘗試將場地重心移往臺北市西區,除專業劇場,如西門紅樓、納豆劇場、思劇場、大稻埕戲苑外,舊臺北城的生活場域、商業空間也成了演出場地,如剝皮寮歷史街區、華江整宅、新芳春茶行、由米行改建而成的米日一里葉晉發、URS127,特色場域包含大稻埕遊艇、收藏59位臺灣慰安婦故事的阿嬤家等。

 

除了展演外,臺北藝穗節每年皆廣邀各方好手組成看戲大隊,設立「藝穗看心心」專區,於演出後24小時之內發表即時評論,讓演出不只是在當下的時空,經由評論可有更多交流與對話,延續演出的熱度,閉幕所頒發的「藝穗看心心」獎項更受到各方矚目。然而,優秀作品常在藝穗節結束後便也無後續加演計畫,使戲迷們扼腕不已,為讓新生藝術家們的創意能被更多人看見,今年新增「即刻重演」計畫,將選出五組藝穗看心心的得獎團隊,在9月20日至9月23日於水源劇場登台重生!

 

記者會現場由漫才團體「有我就有趣劇團」於一樓迎賓,再由2017年獲得藝穗原創精神獎的舞蹈團隊「即使我們生無可戀」遊走式演出引領至記者會現場,緊接著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多年來不斷支持臺北藝穗節的永真教育基金會羅玉珍現場致詞,最後則由曾獲臺北藝穗節佳作,致力於青少年戲劇教育的「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擔綱演出。

 

舞蹈團隊「即使我們生無可戀」遊走式演出。

 

臺北藝穗節是年輕藝術家初嚐身手之處,新興團隊「僻室 House Peace」的策展節目《我好揪節》為五齣獨角戲,分別以自我生命狀態出發,探索表演、文本、空間以及觀眾參與的新樣貌,於華江整宅、大可樂Duck Lab、剝皮寮歷史街區、龍山寺捷運站三號出口等地演出;佛朗明哥舞者李律,從自身對歷史、文化的思索舞出《島民》;「嚐劇場」的《古林肯比》自小女孩的角度,透過偶戲、物件反思環境議題;《家屋》由「相親劇團」從家的空間反應當代社會現況;「820號房劇團」用喜劇笑看社會議題的《娛人時代》。

 

「周寬柔與高詠婕」的舞蹈作品《腮腺筵》以空間、物件不斷的翻轉口腔與言語的可能性,並邀請觀眾一同參與其中;完美結合脫口秀與街舞,於去年廣受好評的「認真練舞中」,將生理用品的類別端上檯面,組成《新女性生理使用會》;在裝置、音樂、燈光與肢體間找到實驗空間的「口口實驗室」,帶來新作《資訊潮》;香港創作團體「37°C」,由《我的50呎豪華生活》空間設計盧韻淇領軍,融合裝置與劇場的作品《迴聲》,以舊卡式錄音器材製作成裝置,藉由不斷重構的聲音與視覺,將觀眾帶入屬於他們自己記憶的房間。

 

永貞教育基金會代表吳智偉(後排右一)與藝穗節團隊「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有我就有趣劇團」、「即使我們生無可戀」

 

許多優秀團隊也因著臺北藝穗節自由不設限的精神,選擇於此發表新作,如以阿卡貝拉與戲劇結合的「A劇團」,每年皆於臺北藝穗節發表新作,爾後再至各地搬演,今年則以《離婚事務所》再度參演;成立22年的「黑門山上的劇團」再度回歸藝穗節,帶來20年前的經典作品《公園》。甫於第29屆金曲獎榮獲『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的「CMO樂團」,將推出新作《薩奇萊亞美斯》,由樂團藝術總監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擔任音樂設計與演出,以族群歷史的流轉,由自身生命史出發,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隱喻現下社會的精神恐慌。

 

包含中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藝術家也來參演,來自日本的兩組團隊「H-TOA」帶來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描繪現代人的心理狀態,「INDEPENDENT」為2001年開始的單人戲劇節活動,今年首度跨出日本,第一站便選擇臺北藝穗節帶來無語言作品《Psyche》;由香港、臺灣、馬來西亞三地組成的「烏有鄉」,以契訶夫的人生故事與抉擇,帶來《不是海鷗》劇本展演,藉此對比香港現今的劇壇生態和時代,沉澱出創作者安身立命的一種可能;中國的「ChenMo Group」則以即興肢體與實驗聲響、影像打造《Re:沈默》。由臺灣與中國藝術家組成的「二女」,作品《魚什麼好了?》解構《霸王別姬》此經典文本,盼自古今對話中找到女性的自我價值,該作並入圍2018北京蓬篙劇場「新生」單元,將於10月受邀北京演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