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陳錫煌X伍姍姍的戲夢人生 《穿紅絲緞少女》國寶藝師展現掌上功夫

大成報/ 2018.05.26 02:02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好劇團與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合作的《穿紅絲緞的少女》,由導演伍姍姍與編劇施如芳,以當代劇場揉入歌仔戲、南管音樂等傳統元素,讓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並由戲偶大師陳錫煌展現手上功夫,傾訴一段關於親情、愛情與友情的故事。6月16日(六)與6月17日(日),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演出3場,錯過可惜。

而歌劇院25日特別請來大師召開記者會、為戲宣傳。陳錫煌表示,他從13歲開始學習布袋戲至今75年,他依舊從電影、現代戲劇、及國內外的各種表演藝術中不斷地學習。對他而言,所謂的「創新」,便是將布袋戲的各項技藝發展得更加完整、讓各方面益發精緻。

記者會中,陳錫煌帶來一段精彩的表演,除了演出《穿紅絲緞的少女》劇中片段外,同時示範了「生」、「旦」、「丑」3種類型的戲偶演法。其中,「小旦」是陳錫煌最為拿手、也是藝生們學習最為困難的技藝。陳錫煌提到,「小旦在梳頭的時候,尪仔的手到哪裡、尪仔的眼神就要跟到哪裡。」在他手中,面無表情的戲偶宛如被注入了生命一般,舉手投足皆十分細膩、且充滿了生氣與個性。

陳錫煌為大師李天祿的長子,父親對他要求嚴格,兩人除了父子關係之外、也是家學傳承的師徒。除在父親身邊一路學習,陳錫煌透露,年輕時也曾與中南部戲班合作擔任「二手」演出,廣泛吸收南北布袋戲班不同風格的細膩之處,並融會貫通發展出個人風格的演出形式,不斷精進改良戲偶,呈現更似真人的偶戲演出。近年更是廣泛參與現代劇場演出,跨越傳統偶戲窠臼,參與包括《秋夜梧桐雨》、《重別》、《戲箱》等作品演出,以非布袋戲演出形式開展另一層面的演出風格。

此外,陳錫煌也是臺灣目前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肯定頭銜的傳統布袋戲演師。2017年金馬影展首映紀錄片《紅盒子》,也是導演楊力州費時10年跟隨拍攝陳錫煌,記錄他一生如同一部布袋戲史的經歷,也帶出臺灣布袋戲的興衰變遷。高齡88歲的他,近年以布袋戲傳承為重心,儘管公開展演已十分稀少,但仍時常殷切地提點後輩,「演出的時候不能隨便簡單的演、是要放精神,演出來的(布袋戲)才會美,看戲的人看了才會明白。」

《穿紅絲緞的少女》則是導演伍姍姍與陳錫煌時隔6年再度攜手合作的作品。除了向陳錫煌致敬之外,伍姍姍希望透過現代劇場的處理,來呈現古典布袋戲的細膩迷人,進而吸引更多觀眾重新認識傳統布袋戲。

編劇施如芳笑稱,「布袋戲真的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尤其戲偶沒有辦法做表情的變化,這樣要怎麼牽情絲呢?但後來嘗試過後才發現,其實布袋戲是非常細緻的,不論是操偶師的聲音或在戲偶的動作中,都充滿了表情與感情。」

施如芳因此在劇本中設定了兩對不同世代的角色,皆是因「偶」相遇,並且成為彼此生命中的難忘回憶。戲中穿插綴織著折子戲、角色情感彼此纏繞,觀眾將跟著劇情在靜默留白處品味、也將發現布袋戲古典內斂的一面。

這次演出同時邀請到江之翠劇場當家花旦林雅嵐、與現代劇場新生代演員呂名堯,分別擔任女主角葉月凰及年輕「阿文師」的角色。從角色、環境的不同,將西方音樂與南北管傳統戲曲穿插拼貼,烘托不同時代的氛圍背景,並在歌仔戲名伶邱秋惠及知名後場張士能兩人共同配唱下,層層堆疊情緒牽引觀眾進入劇中人與偶之間的情感聯繫。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