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執簫的陳中申。台國樂提供。
年過耳順的國樂演奏家陳中申有著返老還童的心思,玩起了另類行銷,為溫文儒雅的洞簫音樂,取名《一個簫郎—陳中申洞簫音樂會》增添幾分趣味。除了詼諧的雙關語意,臺語裡的「痟人」不僅僅是貶抑詞,也有著執著、瘋狂之意,引申為陳中申40年來為簫痴迷、為簫瘋狂的音樂人生。
陳中申1979年獲臺灣電視公司「五燈獎」五度五關,1983年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梆笛協奏曲》轟動國際,並多次以指揮、作曲、演奏等不同領域榮獲金鼎獎及金曲獎。2017年以笛子協奏曲《扮仙》獲傳藝金曲獎「最佳作曲獎」,成為此次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特邀專場演出的契機。
演出所有曲目皆由陳中申親自創作,區分為5大風格:臺灣歌謠風、客家風、原住民風、南管風、現代風,一共8首樂曲,展現40年的畢生功力。陳中申表示:「如果把每一場音樂會都當作最後一場演出,那麼自己有生之年,最想辦的音樂會,就是這場洞簫音樂會。」他在每一首樂曲中,都傾注了不一樣的用心,要讓觀眾感受不同音樂風格之美,此外,也藉此將臺灣獨步全球的製簫技術介紹給觀眾。
臺灣的製簫技術具有傳統南管的基礎,又經過日本尺八的文化衝擊,因此在音量、音色上都取得巨大突破,而近年來陳中申更是致力將簫的演奏,從傳統附屬於琴、為琴伴奏的歌樂形式,提升至器樂層次,發展出一系列精湛的演奏技法,並創作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樂曲,甚至在臺灣的大學音樂系中首推笛、簫雙主修教育,作育無數演奏人才,對簫的音樂藝術推廣貢獻卓著,40年來陳中申對簫的執著,作為「一個簫郎」當真無愧。
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5月18、19日《一個簫郎—陳中申洞簫音樂會》音樂會。
在草原執簫的陳中申。台國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