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東海大學哲學系舉辦「解讀中國哲學文本:理論、個案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

中央社/ 2018.05.03 14:42

東海大學哲學系舉辦「解讀中國哲學文本:理論、個案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503 14:41:36)東海大學哲學系於107年4月20、21日舉辦「解讀中國哲學文本:理論、個案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本次會議參與學者來自台灣、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愛爾蘭、美國、義大利等地,共發表33篇論文,其中包含大陸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Paul R. Goldin教授各擔任一場主題演講:〈論文本詮釋的有效性〉與〈The Linguistics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Keywords〉。Goldin教授觀察到:4月20日,主辦單位安排華人學者以西方哲學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在21日,則安排西方學者以中國思想為題發表主題演講。此一安排雖非刻意,然而恰好符合哲學系中西哲學並重之宗旨,更反映了哲學系近年以西方哲學理論資源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方向。

其他與會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或者以對於詮釋方法的反省為題,例如東海大學哲學系蔡家和教授〈中國哲學詮釋方法論之反思—以牟宗三、勞思光先生為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郭世恒博士〈重構儒家的文本詮釋學:以儒家經典中舜的形象為範例〉,哈弗福德學院哲學系Kathleen Wright教授〈Provincializing Anglo-European Philosophy: Hans-Georg Gadamer and the Question of Method(s) in Chinese Philosophy〉,或者檢討對於特定文本的個別詮釋,例如東海大學哲學系姜文斌助理教授〈道德奠基—論于連對孟子思想之詮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才清華副教授〈入出之間:重思王弼的《老子》詮釋〉,或者本身提出了對於特定文本的詮釋,例如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院高在錫副教授〈朱子聖學實現工夫的特性研究〉,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鄭文泉副教授〈《荀子》的「人」論不是比「性」論更好嗎?〉等,符合本會議主題「解讀中國哲學文本:理論、個案與實踐」的三個子項目。與會學者各就其研究領域與興趣,在不同的範疇中展開討論。

哲學系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型會議,推動中西哲學之交流,已行之有年;近三屆以來,更以國際化為目標,以本屆為例,即有多位境外學者未經邀約,主動報名參加,顯見哲學系之努力已略有成果,本會議提供學術交流平台之用心,已為學界初步認可。哲學系於欣喜之餘,亦將再接再勵,構思有意義的會議主題,完善會議組織,為國內與國際學界服務,持續保持哲學系在國內與國際學界推動中西哲學交流的特色。

訊息來源:東海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32979.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