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關島講師與東河國小師生 前往都歷海灘進行海洋知識交流

中央社/ 2018.04.26 17:35

關島講師與東河國小師生 前往都歷海灘進行海洋知識交流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0426 17:33:00)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期8天7夜的2018「Together in Taitung」世界南島文化交流工作坊:Mother tree椰子樹從植物到食物』工作坊,今日在台東都歷海灘,由來自關島的講師與東河國小師生就植物(黃槿、椰子)的使用、海洋漁獵文化知識等進行交流學習。同為海洋民族,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查莫洛文化保存暨藝術工作者Joseph Blas Viloria還教導小朋友們吹海螺,只見小朋友們用力吹,漲紅了臉蛋還是發不出聲音,現場十分有趣。

26日一早,東河國小師生與關島工作坊的講師與學員們齊聚在都歷海灘,進行一場海洋知識教學與工藝編織材料採集的課程。因為都是海島國家,對於岸邊植物的利用與漁獵文化自然會產生交集,黃槿是雙方都使用的植物之一,通常會利用樹皮纖維來做為繩索或編成網子。關島講師現場示範從黃槿樹皮取纖維的方法,告訴小朋友們不能因為需要樹皮就把樹砍掉,要友善的對待,如此自然環境才能永續存在。都歷部落的青年也帶大家認識阿美族常用的野菜(龍葵、昭和草)、菸葉等,臺東縣原住民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吳筱帆也帶大家認識苧麻。最後關島講師帶著小朋友們學習吹海螺,告知他們吹響海螺的技巧,而且在關島要連吹三響才行。

臺東縣原住民旮部融岸文化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吳筱帆表示:部落要不斷求進步,族人除了傳承本身的文化外,還應該學習新知,所以我們把握可以結合公部門辦理國際文化交流的機會,把工作坊團隊帶入部落,讓長輩們可以在部落就近參與,透過工藝的交流讓老人家們產生新的刺激,像這次的關島編織工藝技術,就確實讓他們產生衝擊,開始思考編織的技巧,也向關島講師們學習,這就是最實際且最好的文化交流。

史前館表示:關島工作坊之所以選在都歷部落辦理,也是希望可以推動文化平權理念並強化國際與部落的連結,而且這次是以「Mother tree椰子樹」植物為載體,台灣東海岸各部落周邊遍布椰子樹,若如果可以透過「Coconut culture to table」的主題進行文化學習,讓大家在8天7夜內學習查莫洛族人的飲食文化脈絡也透過與部落既有傳統知識的交流,促成博物館、部落與查莫洛三方,彼此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也同時增加三方的連結,將會是三面。所以工作坊每天上、下午緊湊的課程規劃,便是期望能打開大家對椰子料理的視野與味覺的驚艷,充分運用台東遍布的椰子,透過學習不同的文化,進而創新融入在地特色,或許未來能進一步開拓台東的飲食與觀光旅遊市場。

學員們經過2日的學習,對於椰子已有基本的認識,25日晚間依循著查莫洛講師的教導,試著透過白天視覺、聽覺與味覺的記憶,烹煮出查莫洛料理,現場訪若料理對決般,還得讓老師們試菜、評分,學員們都緊張的表示比考證照還困難啊!但學習到善用椰子烹煮、利用椰葉進行編織,甚至就地取材布置裝飾餐桌,確實是很難得且寶貴的人生經驗。(廣告)

訊息來源:文化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32602.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