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

優活健康資訊網/記者 林奐妤 2018.04.16 12:25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4 歲男性主動脈手術後,兩邊返喉神經麻痺,來診時經鼻胃管進食、聲帶麻痺無聲。治療靠談話而非精神藥物,處理病人內心害怕及家屬焦慮。接著設計循序漸進的復健動作,著重3要點:(1)從局部到全身、(2)要求專心、(3)不抱希望。病人一個月內拔除鼻胃管,聲音重現並持續進步。

護理之家 高達6成長期藉管餵食

另一位80歲女性腦幹中風昏迷後甦醒,因吞嚥困難做胃造口進食,已復健2年,雖可說話但經口進食就會嗆到。病人吞嚥時極在意喉頭有痰感覺,並且要求身邊的人無時無刻關注,一昧想活命卻不願花費一絲努力。經過長時醫師在旁不斷地叮囑,食物到喉頭沒有停下來咳痰,儘管只有幾回順利完成。但返家後身邊照顧者沒人能強迫她練習,病情原地繞圈。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林佩芬表示,根據估計,台灣護理之家住民高達60 %長期藉管餵食,全台管餵人口上看45至50 萬人(大多使用鼻胃管)。目前各國醫藥政策皆定向減少插管、盡量保留天然生理功能,近年來管餵人口持續減少。台灣則不然,多數人非常害怕嗆到且多經由令人不舒服的鼻孔插入。

抑鬱也會對吞嚥能力造成影響

從小生病時,會受到大家關注,表現越虛弱關注就越多,使人喜好病懨懨,不利於復健或療癒。抑鬱導致身體活動大量減少、體能下降,吞嚥能力亦然;抑鬱又導致睡眠障礙,服用抗憂鬱藥物及鎮定劑,更使吞嚥功能雪上加霜。然而對於一個生病的人,害怕受苦的心若強烈,便會引發強烈情緒,心理反復煎熬,終究抑鬱。吞嚥訓練首要處理的便是心理-害怕受苦的心念。

林佩芬醫師提醒,不論鼻胃管插管、約束或是鎮定劑使用,會受到看護、家屬、護理及環境各層面的壓力及影響,需要良好的醫病溝通、正確的政策宣導及友善的支持環境,方能改善。相較於醫療糾紛也不在少數的美國,成功減少管餵人口,護理之家入住者中,嚴重失智症併有自行進食困難者,入住一年後的插管率,正逐年減少。台灣也應審思鼻胃管的使用了。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