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溼地建光電廠 環團憂毀生態籲撤案
【陳君明 台東】
根據政府能源轉型計畫,目標在2025年再生能源要占總發電量的20%,其中2016年推出的太陽能光電2年推動計畫,預備在今年6月前完成1520MW的設置量,台東縣政府在去年也提出,打算將知本溪出海口北岸約200多公頃的知本溼地,招租招商,開發地面型太陽能光電,然而已閒置30年的知本溼地,少了人為干擾,成為台東少見的動植物天堂,曾被觀察到200種以上的鳥類,被當地人稱為「夢幻湖」,面對縣府的有意開發,因此環保團體數次陳情抗議,要求縣府撤銷這項計畫,重新再評估。
在荒野志工的帶領下,台東市荒野親子團成員,走在台東市南端知本溪舊河道沒口溪溼地,認識溼地的形成及動植物,第一次造訪,眾人對萬物都很好奇,這裡摸摸那裡聞聞。
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成員 黃丹辰:「不一樣的植物,都是沒有見過的,然後就是很酷 平常看不到的。」
荒野保護協會成員 林秋栗:「像我們小時候可以赤腳,在那邊玩的一個很安全的地方,它有它的生態,我們要尊重它,我們也可以跟它一起共存。」
早在1985年,台東縣政府曾把知本溼地,委託民間公司,開發為「知本綜合遊樂區」,卻因糾紛遲未開發,沒了人為干預,溼地湖水積蓄,30年來逐漸成為動植物的天堂,據台東野鳥學會的觀察,當地至少有180種鳥類,曾出現東方白鸛、黑面琵鷺、草鴞、遊隼和黃鸝等5種一級保育類鳥類,更被國際鳥盟認定為「重要野鳥類棲息地」,然而2017年縣府卻相中這塊「荒地」,公開招租準備建置,至少100萬瓩光電設施,要打造成全台最大型的光電廠,由於知本溼地,未被中央列為國家重要溼地,毋須環評就能開發,因此也引起民間團體的反彈,數次陳情抗議。為此台東縣政府也逐步縮減開發面積,從最初的226公頃縮減為161公頃,並強調對生態保護的重視,未來開發面積還有可能更少。
台東縣財經處長 盧協昌:「開發面積,最後是內政部審議時會決定,所以縣政府現在要做的時候,要看廠商要怎樣開發,所以你現在問我有可能縮減嗎?我認為有可能,但不會更大會更小。」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長 林義隆:「那個環境是一個共生的環境,必須要有草叢、有水域等等合在一起,對全台灣來說,我覺得那是很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野地公園,我們沒有反對在那邊做太陽能板,可是完全沒有做調查,連黃鸝住在哪裡你們都不知道,就要在那邊說這邊可以做太陽能板。」
環保團體更強調,他們並非反對綠能發展,而是台東仍有其它閒置國有土地,或是民間屋頂型光電待開發,應全縣整體評估,適合光電設置的地點,而不是非知本溼地不可。
台東縣議員 洪宗楷:「其實有很多其它的選項,甚至於不一定是你台東縣政府做,有很多單位,林務局也好,這個退輔會也好,國有財產局也好,在台東有非常大面積土地,不一定是你台東縣政府土地才可以做。」
台東縣財經處長 盧協昌:「縣政府可以作主的是縣府的土地,那邊是公有的,當然縣府這個(計畫)是第一個點,如果有需要也有這個需求,我們可以繼續找別的地方。」
事實上自去年開始,連續3年台東縣都有專案,獎勵民間屋頂型光電計畫,每戶最高可補助30萬元,但去年共800萬元的額度,卻有過半無人申請,縣府認為主要是因為台東日照發電效率,在全台並非名列前矛,平均每天日照有3.1小時,發電規模若太小,廠商投資意願不高,而環團成員則以自身經驗認為,當初自己申請屋頂型太陽能光電,就耗費了半年之久,公部門應簡化申設程序,才能增加民眾意願。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長 林義隆:「相對於其它縣市,我們(台東)透天屋的比例應該是滿高的,我們要裝設的機會是非常有,那照我們現在這些人裝下來看起來,其實它獲利也滿不錯的。」
台東縣財經處長 盧協昌:「太陽能發電的部分,在台灣的排名差不多排名第8,不是最好的,當西部做得差不多,台東這幾年包含縣政府及民間,開始有注意到太陽光發電的潛力,第二政府也有鼓勵,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件數。」
台東縣政府強調,目前全台東整年用電需求約9億度,未來知本溼地光電開發後,就能提供2億度用電,不但能帶入60億元的投資及每年3千多萬的租金收入,再加上目前10多件地熱發電申請,及屋頂型太陽能設施,台東將逐步增加能源自主,然而民間團體則堅持,光電設施將危急溼地生態,應審慎評估,不該貿然招租避免憾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