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交習慣正在發生很大的轉變。德國人雖長時間使用手機,但卻不是在打電話,大部分都是在打字、表情符號、傳送文本或語音訊息。對此,就有專家警告,這種「拇指社交」,恐將影響人類溝通和傳情達意的能力。
手機似乎已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翻攝自PxHere
據《德國之聲》報導,隨著智慧型手機推出越來越多的功能後,通話功能也已逐漸被人遺忘。這個現象,從17歲以下的德國年輕人最為明顯,他們每日的平均通話時間幾乎為零,低於一般人平均通話時間8分鐘。
而根據數據網站「Tableau」統計,德國有線電話的使用量自2003年逐年下滑,到去年使用量更僅剩1924萬,幾乎是2003年的一半。很多人對此感到不意外,他們認為,如果真有緊急的事情,才需要通話。
如今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的社交方法,則是「文本訊息」和「表情符號」。尤其是表情符號,不斷發展出更多元化或動態化的貼圖。但德國數字媒體教授萊姆克(Gerald Lembke)表示,用文字和圖案傳情達意的效果相當有限,容易影響溝通人所感受到的情緒和親密感。另外,若用文本訊息交流時,產生的誤解也遠多於談話中的誤解
萊姆克還指出,在文字訊息的交流中,青少年無法學到與人溝通的正常方式,恐怕也將讓他們失去在工作中與人交談或清楚敘述事情的能力;而表情符號的出現簡化了交談中觀察對方肢體動作和表情一步驟,在日常對話中,一些依賴文本消息的人也恐怕無法從語氣判斷對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