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如何面對脊髓損傷? 醫師:主要以手術和復健為主

台灣好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8.02.26 07: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位處於臺北市及新北市交界,且鄰近人口老化指數最高的萬華區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每年遇有多起病人因為意外事故(車禍、跌倒或高處墜落)造成手腳麻、四肢乏力甚至癱瘓而就醫的民眾,這些患者們都有同樣一個問題,叫做『脊髓損傷』。


脊髓包在脊椎骨(脊椎管)裡面,連接著通往身體四肢的周邊神經,大腦的訊息會經由脊髓到周邊神經再到各個器官臟器,以控制身體的運作。一旦受傷的位置越靠近頭(例如高位頸椎),身體四肢受影響的範圍就越廣,嚴重者甚至無法呼吸和四肢癱瘓,因而當場失去生命。


目前各國的統計資料顯示,頸椎是最常受傷的位置。造成脊髓損傷的機轉包含過度前彎後仰和神經受壓迫(例如椎間盤突出、脊椎骨折和脊椎脫位),而有些患者已經有退化性脊椎和脊椎管狹窄(脊髓已受擠壓),則更容易因為意外事故造成脊髓損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表示,目前並沒有可顯著促進病人恢復的藥物,主要治療還是以手術和復健為主。手術時機目前並沒有定論,目前文獻證據72小時內手術對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也許有幫助,而手術也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主要是針對脊髓有受到明顯壓迫(例如血塊、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和脊椎有結構上的不穩定(例如骨折、脫位),安排進行減壓和固定手術。手術的方式非常多種,根據病人的病情需做不同的考量。


針對頸椎已有多節退化(骨刺)和脊椎管狹窄的患者(老年人居多),手術目的包括治療和預防再次受傷,可考慮從頸前做椎間盤切除、椎體切除、椎籠置入融合術和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使用椎弓整形術,其方式是從頸後將蓋在脊髓上的椎弓掀開來,讓骨頭不要壓迫脊髓以達到減壓目的,有別於從頸前做的減壓手術,所需醫材植入物少,步驟單純且手術時間短,不因切除骨頭而需額外施作固定手術,因此可保留頸部的靈活度,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手術方式因病情需求而有不同,許劭遠建議,患者可與醫師應做充分討論後再做最有利的決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