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德國媽台灣爸產下混血娃 母嬰同室歡度全家第一個溫馨情人節

大成報/ 2018.02.15 22:51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喜愛德國文化的莊先生5年前與德國籍妻子擦出愛的火花,前年底結為連理後,去年幸運懷了寶寶,因夫妻倆傾向放鬆無壓力的生產氛圍,主動要求在「生產待產房」(LDR)內生產,孩子出生後,更堅持24小時母嬰同室,以提前適應節奏,增進親子關係。14日情人節,兩人都笑說,「寶寶才是最得寵的小三情人」!

莊先生表示,因十分喜歡德國文化,旅遊回台後開啟學德文的動機,沒想到因幫友人照顧遠自德國來訪的朋友,除了新學的德文剛好現學現賣,還因此意外擄獲美人心。由於太太主修俄文,兩人相識一年後,太太獲赴俄羅斯教德文的一年合約,他也選擇愛相隨、協助照顧生活起居,並於2016年底結為連理。

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莊太太則透露,在西方國家,母嬰同室的觀念強烈,父母親多半希望生產後能和孩子同睡一個方間,讓夫妻倆可以提早熟悉照顧新生兒的一切事務,也讓媽媽和寶寶儘速適應彼此的節奏;加上先生可以全程陪伴、細心照料,使母嬰同室變得更輕鬆自然。

莊先生說,為了體貼太太的辛勞和提升個人隱私,生產前便決定要在「生產待產房」分娩,而不是冷冰冰的手術室,因此太太從入院待產到生產,都在安靜、放鬆無壓力的熟悉環境,無需跟著產程更換房間,也讓太太獲得適度的休息。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產房主任徐興國醫師表示,一般自然產的媽媽,住院後會先住在待產室,待寶寶快出生時換到產房,生產後再回到觀察房,對媽媽來說的確是一大工程;而「生產待產房」提供產婦從待產、生產到產後恢復期,都能待在同一房間、同一張床上完成,不僅降低媽媽待產過程的心理壓力,也能在熟悉的環境迎接新生兒。

徐興國指出,因寶寶出生時狀況良好,便鼓勵媽媽於生產後立即採「母嬰肌膚接觸」的方式,讓媽媽與寶寶肌膚接觸至少30分鐘,透過媽媽的心跳與體溫,穩定寶寶的情緒、建立安全感;也讓寶寶接觸媽媽身上的正常菌種,促進體內正常菌種的產生,未來能有效預防感染並減少過敏。

徐興國強調,媽媽生產後通常極為疲憊,但母嬰同室如果能掌握技巧與原則,如學習躺餵、補充水分、配合寶寶作息及減少會客次數等,將可提升母嬰同室的美好經驗;再加上爸爸協助幫寶寶拍嗝與換尿布,也能增進夫妻感情,共同為養育下一代做好萬全準備。



熱門關鍵字:

美容醫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