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20世紀初重要的道路-台北屈尺道

滔新聞/tt. Media推推志 2018.01.25 12:41

文/夏聖禮、圖/新北市文史學會

十八世紀中葉,泉州與漳州的移民分別散佈在新店的大坪林與安坑,郭錫瑠(金順興墾號)、蕭妙興(金合興墾號)與林秀俊(林成祖墾號)利用新店溪的水源開圳,灌溉了台北盆地以及新店溪中游左、右岸的農耕地,作物豐收,富足了地方。隨著大量漢移民的落戶成庄,拓墾的腳步也在十九世紀初深入盆地的東南隅,沿著溪流兩岸的平原與河谷,山林資源漸次的開發,壯大了冒險犯難、尋找夢想新天地的生存鬥志,二佰年來在新店溪中游的平原與淺山地區,墾田、植菁、伐樟焗腦、種茶、燻炭、開礦等,再再書寫著無數動人的歷史篇章。

基於「地險番猛」的時代背景,早期的墾民要如何降低及避免與泰雅原住民的衝突,而順利的往南及東南方的內山行進呢?他們大多依循著什麼路線來到屈尺及直潭呢?在水路發達的年代,又如何在山林裡開闢道路,安全的前進到達目的地呢?

【註:本文裡出現之「番」或「蕃」均為歷史說詞,對於其所指稱之泰雅原住民,並無任何貶抑或歧視之表示,特此說明。】

新店渡船至灣潭,前有地母宮

「船渡」與「山道」是新店溪早期的入山方式

新店是位於台北盆地東南邊緣的斷層角盆地,稱之為「新店角盆地」。新店溪流經新店而得名,其上游為南、北勢溪,至雙溪口匯流成新店溪,而雙溪口至碧潭,稱為中游。南勢溪發源於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松羅湖,到了雙溪口陡降到海拔五十公尺,在碧潭附近的青潭口,尚高於海平面二十公尺。在地理環境上,新店溪切割石碇山群二格山系最西端的獅頭山和碧潭山,形成「出山口」,兩山由砂岩與頁岩交疊層構,岩壁參差嵯峨,地勢險要,尤以東岸為最,這也是碧潭成為台灣十二勝景之一的空間特色。而在中游,屈尺與廣興、直潭與灣潭之間形成了兩大S型曲流,成為新店溪獨特的溪流景觀。由於青潭口以南的右岸多有叢山,河谷腹地狹窄,少可耕之地,且對屈尺蕃的出沒,無從防範,因此墾民會以水路方式溯溪而上,並在兩岸尋求安全且順遂的小道前進,在做好適當防護設施的丘陵谷地拓墾。這種以「船渡」(水路)與「山道」(陸路)互為搭配的交通行進方式,成為新店溪中游早期墾民入山的唯一選擇,也成為新店溪中游空間歷史發展與變遷場域的重要連結,而灣潭成為重要的入山節點。

1947灣潭(右上)航照圖

往來屈尺的必經之路-灣潭

早期從新店入山往屈尺,一定要渡船過灣潭,再由灣潭頂埔渡船到小粗坑,尋著山路上到嶺頭(伸丈坂),再下屈尺。清代的先民們入山就得走這條古道,就連原住民、外國人、日治時期的日人和軍隊也是如此。同樣的入山路線,新店要往直潭,也須經灣潭,在灣潭過嶺(格仔嶺路),下直潭渡頭過溪即可達直潭各庄頭。所以說,儘管「台北屈尺道」在日治時期拓寬,成為一條通往屈尺、龜山、烏來等地的指定道路,但也南通直潭、塗潭、廣興,成為20世紀初重要的道路。

今天,一般人知道有屈尺古道,要走屈尺古道就要從小粗坑發電廠旁的小山路起始,大約20多分鐘即可爬至伸丈坂(嶺頭),附近有文山農場、養源堂,並有一條可繞至直潭的康雅崙路,在路旁立有古碑「小補碑」,這是修建通往養源堂道路的捐獻碑。伸丈坂處也有前往湖仔內村落的道路,小小山頭,前可俯覽屈尺村落,後有小粗坑村落,地理位置特殊。

為何古道現在必須由小粗坑開始上山呢?原因有二:一是台灣光復後的五,六十年代,新烏公路開通,船渡漸少。二者是新店溪中游為了水源供應,相繼建造了水壩,青潭堰、直潭壩、翡翠大壩等一一完成,阻絕了南北行船的航路,再加上水源區內禁止行船,所以自新店渡以南的各村庄的渡頭均廢止。所以原有的小粗坑渡,船不來了,也就廢了。

真正的屈尺古道應該由灣潭開始。

屈尺道旁的苦苓樹

台北屈尺道

屈尺道在1898年(明治31)的三月經由駐守在新店的步兵第一中隊的工兵們,在中村清雄大尉的指揮,中柴小隊長及小野軍官的帶領下,和在地人士一起開鑿,從碧潭山邊岩壁旁開闢並拓寬為平坦道路,讓車馬可以通行。並在道路的起點岩壁上銘刻文字「屈尺道碣」作為紀念。此碑碣於2005年的4月重現於灣潭,也見證了自古存在的屈尺古道,書寫著新店入山通往屈尺的百年歷史變遷。

「屈尺道碣」在2007年的7月登錄為新北市的歷史建築。它的出現是瞭解新店地區歷史發展上的一大推進力,一塊108年歷史的「摩厓石刻」所呈現的在地意義非凡。1898年以前諸多入山的豪傑志士及尋常百姓要走上這條路,雖說也有乘船上溯到屈尺的方式,但是從〈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者們陪同台北縣知事橋口文藏等官員們視察的報導看來,行路與渡船均依循新店至灣潭,再由小粗坑上伸丈坂(嶺頭)的路線,比較少有直接乘船上溯情形。

小粗坑電廠遠眺

根據《台灣島的歷史與地誌》書中記載,1881年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克的報告裡寫著:「…乘渡船(註:新店渡)過灘之後,我穿過一片大水氾濫時會被淹沒的多石而不毛的地方(註:所指為灣潭下埔),接著又是河流(註:新店溪),隨後攀登一座完全種著茶樹、海拔一百六十公尺的小山(註:屈尺山,其所駐足點為嶺頭、伸丈坂),然後降到了一個半環形的小山谷,谷中有著屈尺村。」1897年5月伊能嘉矩在《台灣踏查日記》裡也如此簡短的寫著:「我們沿著新店溪對岸(註:灣潭)的小徑(註:屈尺古道),經由小粗坑到屈尺。(註:灣潭至小粗坑須行船)」此外,在〈台灣日日新報〉裡的報導更是不勝枚舉。1902年(明治35)的5月袖海就在〈屈尺遊〉這樣寫著:「從新店渡船頭搭渡船,一眼望去兩岸的山是翠綠的,溪水清澈見底,這風景讓人心曠神怡。坐上轎子經過山巒到了灣潭,山巒鬱鬱蔥蔥掩蓋了蒼天,水闊、雲靜,小鳥在樹林裡唱著跳著。穿過險惡的羊腸小徑來到小粗坑山上,下了轎子看看山腳下的景色宜人,屈尺就在山腳下,大家都說這真是人間仙境啊!」

下埔土地廟

走在灣潭來到碧潭賞景遊玩,別忘了在新店渡搭個小船過去灣潭走走。灣潭的美在於樸素與沉靜,她似乎避開了人世喧鬧與紛爭,只要你走進這塊綠油油的竹筍林間裡,當如品嚐令人難忘的一口香茶。來到灣潭的第一站,一定要到屈尺道碣的所立位置體會一下歷史典故。在灣潭路2號附近,這一塊碑碣已經毀損,民宅後的山壁上字跡也已模糊,無法入內觀看,而屈尺道就從這裡開始。

經目前的灣潭路走下去,有一批廢棄的礦工工寮、下埔土地廟及一大片綠竹筍林,當然其間的山坡地上間有蛇木,路上兩旁有水圳溝渠,一路上就像走在鄉間小路,輕鬆自在。灣潭頂埔只有這一條路 – 屈尺古道,現有民宅、廟宇、天生的水手(早期灣潭人的驕傲)以及廢棄的古厝。

過了頂埔土地廟,有左向的岔路即是通往渡頭,早期可行船至對岸的小粗坑發電所,現今岸邊多了釣客們搭建的倉庫及菜園,舊跡已不復尋覓。從土地廟往南走,古厝多了點,人也多了點,從小路延伸到灣潭山頭,綠樹蔭天,很純樸的小村落。路旁也有花圃、亮眼的農舍以及筍林,到了路底,可上海會寺參拜,這裡的環境優美,殿前有新店溪水潺潺,遠望有直潭社區的新別墅群及直潭淨水場,僅有直潭山腳處還留有傳統古厝,一、二百年的舊有聚落在1980年興建淨水場時就已搬拆、消失。在寺前往下走,即是這段旅程的終點,這裡是灣潭渡頭,對渡到直潭,現已廢渡,多了釣客在此休閒垂釣。如果你是自行車好手,你可在此處繼續往前奔馳,環繞灣潭一圈,絕對是一段身心舒暢之旅。

直潭渡(對岸可見淨水場)

小小的灣潭,雖然有點小確幸,但令人難忘。新店的特色在那?山水之美又在那?我仍然會說,新店的美在於新店溪的中游長廊空間歷史裡,只要你深入的走在此地域空間範圍內,將會看到、聽到、觸到、感到它自古存在的美與真實。

(本文由 tt.Media推推志 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熱門關鍵字:

最新新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