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保健食品,無論是維他命、葉黃素、鈣片、魚油、蒜精、蜆精、膠原蛋白,或是中草藥萃取的人參和紅景天等,許多人只要看到「保健」兩個字,或聽朋友說「吃了有感」,就急著掏錢購買。然而,這些保健食品,素食者也能吃嗎?劑量越高越好?液狀的一定比較好吸收?想知道答案的話,請繼續看下去!
算算看,您家中擺了多少罐保健食品!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曾經公開表示,國內保健食品一年的銷售額高達1千5百億,這些錢相當於2座台北101的造價,國人對於保健食品青睞令人咋舌!然而,撇開究竟需不需要吃這麼多保健食品的問題不談,鄭欣宜營養師表示,民眾在挑選和吃保健食品時,也常出現以下5大疑惑:
疑惑1/保健食品是葷的或素的?
鄭欣宜營養師表示,判斷保健食品是葷或素,不能只看產品名稱,主要是取決於「原料來源」。以魚油和蝦紅素為例,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取自動物性食材,但魚油的主要成分是ω-3脂肪酸,吃素的人也可從俗稱「素魚油」的亞麻仁籽油中補充;蝦紅素名字中有個「蝦」,但除了從蝦殼中萃取之外,紅藻也含有豐富的蝦紅素。
如果是膠囊狀的保健食品,別忘了再檢視膠囊成分!有些膠囊是由明膠製成,其來源是牛骨、牛皮和豬皮,茹素的人食用恐破戒。此時,可改換植物性膠囊,通常是由纖維素構成,這種纖維素學名稱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簡稱為 HPMC),是由松木或棉花的纖維素提煉而來。
疑惑2/保健食品的劑量越高越好?
每個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皆有最適劑量,並非攝取越多,保健效果就越好。建議選購維生素或礦物質類的保健食品時,先參考國民健康署建議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適量補充,避免過量;若是植化素和益生菌,則建議配合外盒包裝食品標示的建議劑量。
疑惑3/保健食品該飯前或飯後吃?
有些人把保健食品當作藥,認為飯後吃比較不傷胃;有些人則認為空腹吃,吸收效果比較好。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正確呢?首先,要澄清的是,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藥」,不能用於治病,依法也不能宣稱療效。至於什麼時候吃的吸收效果較好?鄭欣宜營養師表示,一般來說,水溶性保健食品建議飯前食用,脂溶性保健食品建議飯後食用,但因各家廠牌建議使用量和方式不相同,民眾還是依外包裝食品標示建議使用較妥當。
疑惑4/保健食品開封後,裡頭的乾燥劑和棉花要丟掉嗎?
一開始,保健食品瓶罐中放置乾燥劑的主要作用是吸濕防潮,棉花則是預防碰撞,但產品開封後,乾燥劑會大量吸收空氣中的濕氣,棉花也可能吸附濕氣和沾黏髒污,若繼續放在瓶罐或盒子中,可能導致保健食品變質,因此,建議保健食品開封後,就把乾燥劑和棉花丟棄了吧!
疑惑5/不同型態的保健食品,一定是液狀的最好?
鄭欣宜營養師表示,常見的保健食品劑型可分為粉狀、錠狀、膠囊、液態狀等,不同的劑型各有不同的特性,沒有一定誰最好,建議依據個人的需求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並注意有效成分的純度與劑量。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0/5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