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大器磅礡 于右任碑派書法與民國風華

民生@報/文/陳小凌 2017.11.10 09:20

何創時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最愛這幅于右任榜書,陳小凌/攝影

 

今天我們生活中的店招或是公民營機構標誌,許多都是出自于右任的書法,多年來一直是台灣的文化景觀,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共同記憶。這位一生志業橫跨革命、新聞、教育、監察、詩人等領域。但許多人對他的懷念,更多是在書法的事業和日常生活化的推廣。

 

許多人印象中的于右任書法是草書,卻鮮少人知悉他早年學習魏碑,還結識喜歡魏碑的國父孫中山後,漸漸體悟北碑之美。北碑開張樸拙,大氣恢弘的氣勢,頗能與民初強國強種的時代精神相呼應,深受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于右任延續明末清初以來文人尋碑、訪碑的金石學研究精神,廣蒐魏晉碑版,於其中浸淫日久、臨摹漸深,並在青壯時期形成獨具個人面目的魏碑書法風格。而金石碑刻書法中剛健、寬博、渾厚、飄揚等豐富多變的特質,正映照出清末民初人物的飛揚意氣、開闊格局和多元智識。

 

 

 11日在國立中正紀念堂揭幕「大器磅礡:于右任碑派書法與民國風華」展,是何創時基金會繼「大風起兮:民國初年知識分子文化救國」展之後推出的「民國史二部曲」,共展出民國人物83人的115件書蹟。此展以人物分類做為策展方向,以于右任早期魏碑體書法的恢弘氣勢為主軸,帶出民國政壇人物、教育家、思想家、學者、書法家、文學家的器度風範與大時代精神。

 

 

何創時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表示,于右任的榜書「覓詩軒」三個字,就兼具碑的氣勢和文人的風雅。也觀照當時文人志士的風骨和氣勢。

 

民初時局,即便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全國上下依然對國家的未來寄予厚望,努力思考如何以教育方式復興民族。知識分子不分本土與留洋,大家都以真材實學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積極捍衛國家民族的前途。這時期開國志士、教育家、思想家、學者、書畫家、文學等百餘位民國歷史人物書跡,諸如康有為、梁啟超、胡適、陳獨秀、章炳麟、徐悲鴻、張大千、吳昌碩等,無論作為文史研究、藝術欣賞,或是臨摹書寫,都富有深刻教育意義。

 

民國初年各領域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政治革新志士,他們都全心戮力發揮長才,以救國強民為己任。本次特別展出他們的書跡,分為民初政壇人物、教育家、思想家、學者、書法、文學等六大區,如推動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學的胡適,教育家台大校長傅斯年、輔仁大學創辦人馬相伯,思想家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張炳麟,書畫家張大千、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文學家聞一多、老舍、臺靜農等在民國初年對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有積極貢獻的知識份子。

 

 

眾所皆知,四九年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大變局,就如學者楊儒賓教授所言,因為四九年的歷史劇變,「才會有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這種世界級的文物進駐台灣,也才會有代表中國頂級學術文化意義的中央研究院、國史館、歷史博物館等機構文物進入此一島嶼。」

 

民國,是歷史,也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在時空上,這些人物和事件離我們不遠,期盼觀者在近距離觀覽前賢書蹟手稿的當下,能起見賢思齊之心,再創恢弘大氣,為中華文化與人類文明再造新高峰。

 

此次,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與長期耕耘書法藝術的何創時基金會合作,期許透過展覽,來提倡文字豐富多彩的樣貌,推廣書法藝術,也能對當時風雲志士們的開闊情懷和恢弘視野產生共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