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王思云/整理報導
什麼都可以共享!不只交通、居住,連吃的也可以。共享餐桌帶出新型態的餐廳樣貌,台灣也可以體驗,對消費者來說很新鮮,對經營者也有益處。
共享餐桌讓客人都坐在一起,聚會、交友都很適合。(示意圖/資料中心)
共享餐桌(communal table)的起源為創辦人兼廚師Alain Coumont想要揉製出理想麵包,並且創造出朋友們聚會時的歡樂氣氛,大家圍繞著大大的長桌一邊分享美食,一邊聊天。Alain Coumont因此展開創業,其餐飲品牌Le Pain Quotidien(LPQ)也就此誕生。
一開始店裡僅36平方公尺,外加一張大長桌,這樣的共享餐桌型態讓上門的客人全都坐在一塊,而桌子夠長、寬度又方便對話,後來就成了舊朋友聚會、認識新朋友的的媒介。
而共享餐桌其實也反映著新世代的生活,根據創新拿鐵報導,新世代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和他人有更多的互動,過去人們習慣和陌生人保持距離,以保有私人空間,但在手機發達之下輕易能與朋友連結,讓可以和真實的人對話的渴望更為強烈。
共享餐桌對於店家也很有利,空間不但可以容納更多顧客,在收集顧客回饋上也更方便,經營者更容易融入人群,得到更貼近真實的評價。國內一些餐飲品牌也融合共享餐桌的精神,如:麥當勞、Afternoon Tea、星巴克、薄多義、貳樓、街角店面都能看見,甚至連在民宅中也能一起共享餐桌。
台灣就有架設專門的網站,透過網頁就能預約私廚,平台上有許多私廚隱身在巷弄民宅間,民眾不僅選擇更多元,私廚們工作上也不會有太多商業限制,與客人有更多接觸,並提供更客製化的服務。
私廚平台目前上線約1年多,私廚料理分想平台共同創辦人李招翰接受TVBS新聞採訪時認為,台灣人愛吃、愛嘗鮮,都讓共享餐桌發展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