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國民黨與光復節(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7.10.26 10:02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昨天(10月25日)中國國民黨舉行「抗戰勝利72周年暨台灣光復紀念日」,歷任國民黨主席除李登輝和洪秀柱未被邀請參加外其餘包括連戰、吳伯雄、馬英九及現任黨主席吳敦義全都群聚一堂,據稱是創造全黨大團結之氣份(由此可見李登輝和洪秀柱有礙全黨大團結);在電視機前四位黨主席滿面春風、意氣風發、好像全黨真的已經大團結了(除了洪秀柱所代表的三成多黨員外);其實這四位黨主席所高興的表徵是不大相同的,其中最高興的應該是連戰了,因為「抗戰勝利」後他父親連震東被行政院長宋子文派來台灣當接收大員(大陸人民說是「劫收大員」),結果竟然發了橫財,累積富可敵國之財富,害連震東回台十多年就變成全國十二大富豪之一;馬英九和洪秀柱的父親也都是來台的接收大員;馬鶴凌還在台灣生下老二馬乃西,那時國民黨蔣幫集團在國共內戰中逐漸敗北,馬鶴凌遂趕快帶著妻小和在台灣接收的財富回到湖南家鄉、又在湖南長沙生下老三馬冰如,1950年馬鶴凌看到韓戰爆發、美國將要協防台灣遂又帶著一家老小經香港要來台灣,並在港九前三大醫院「廣華醫院」生下馬英九,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又在逃亡途中馬鶴凌有此令人羨慕的財力讓老婆如此舒服在豪華醫院中生孩子,想必初次來台接收中亦是大有斬獲;所以這些國民黨主席興高彩烈的慶祝台灣光復節都是有其光輝的歷史背景的,唯一最衰最莫名其妙的是吳伯雄,他和很多台灣人一樣都是二二八事件的受害家屬,卻跟著趕熱鬧,真是不見棺材不流淚。
雖然二戰中國戰區美籍參謀總長史迪威將軍說「中國有一位朱德總司令,日本就不可能消滅中國」,但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國軍」還是被日軍一路追到四川群山中,尤其是1944年末日軍對重慶密集實施大轟炸將近一年,炸得蔣介石都無處可躲,每天躲在山洞內,1945年初更開始規劃遷都昆明或西昌;在美國羅斯福總統的評估中國是無法有效抵抗日軍的攻勢了,羅斯福總統遂要求史達林總書記在打敗德國後對日本宣戰,並與英國首相邱吉爾三人在雅爾達會議決定此事,史達林當然不會平白幫中國打仗,遂要求蔣介石同意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中蔣介石同意外蒙古獨立、中俄共同經營使用旅順大連港,共同經營東北之中東鐵路、南滿鐵路等喪權辱國之條約,所以蔣介石的無力抗日因而付出很大的代價;只是沒想到這年八月美國竟然史無前例地在日本本土丟下兩顆原子彈,讓日本天皇驚慌失措連忙在八月十五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也因而「忽然」在無意中抗戰勝利了;如果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稍微有一點抗日能力,就不用和蘇聯簽訂如此鉅大的喪權辱國條約了;所以昨天國民黨這幾位黨主席在慶祝「台灣光復節」實在是在丟蔣介石的臉,因為蔣介石的「抗戰勝利」是贏得很難堪很丟臉的。
而「台灣光復節」對很多台灣人更是不敢想像的噩夢,因為「台灣光復」不久就發生二二八事件,蔣介石派兵槍殺十多萬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也因此害一些外省人陪葬,其中一位是吳伯雄的二伯父,所以吳伯雄昨天那麼高興在慶祝「台灣光復節」,相信很多有理性的台灣人是不敢苟同的,新竹桃園吳家本來就是台灣的客家望族,不必像連家需要當「接收大員」來發橫財,安分守己當個知恥知書達禮的台灣人應該會更高尚一些,亦會更讓台灣人民尊敬一點,何必像個跳樑小丑玩這種讓蔣介石不堪回首的丑戲呢?
從另一方面看,國民黨蔣幫集團是應該慶祝「台灣光復」的,不管它對蔣家父子是多麼的不堪,至少有了台灣一島,蔣幫集團還有一處藏身之地,否則便被人民解放軍追殺得滿山滿谷逃竄;1949年4月20日晚間當毛澤東和朱德下令「向全國進軍」準備渡過長江時,國民黨軍隊想投降都很難了,行政院長孫科緊急下令將中央政府遷都廣州,李宗仁總統最可憐、一面要逃毛澤東的追兵一面又要躲蔣經國的手下特務殺手,怕像張學良一樣被蔣介石禁錮終身,只好以醫病理由走避到美國,在美國是被杜魯門總統奉為國賓(待遇比同時間逃到美國借錢的蔣宋美齡好很多),但任何出外活動都被聯邦調長局保護(或是監督、管束),美國聯邦調查局要「保護」這位各方「追殺」的中國流亡總統也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所以國民黨蔣幫集團這些「反革命份子」能有台灣亡命(不久又因韓戰而有美國保護)在當時可算非常高級的享受了;俟美軍協防後又可以買賣武器賺一些武器外快,後來又能炒作買賣軍宅、甚至買賣工程、貪污舞弊,還可以大玩國庫通黨庫、黨庫通私庫,還可以國產黨產化、黨產私產化,比起在中國時代台灣撈錢的花樣也不少,而且二二八事件以後台灣人嚇死了,台灣錢淹腳目也都淹到這些國民黨權貴家中了;唉!難怪大家都說台灣是個寶島;對這樣的寶島台灣光復怎能不隆重慶祝一下呢?
所以身為國民黨蔣幫遺孽就好好慶祝台灣光復節吧,何必管他們台灣人傻傻地唱「美麗島」呢?(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