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朱團正是那群木蘭 擊樂經典再現

民生@報/陳小凌 2017.10.23 18:02

(朱團擊樂劇場木蘭經典再現。陳小凌/攝影。)

傳統《木蘭》故事家喻戶曉,但對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木蘭》,對導演、作曲家、製作團隊來說都不容易,更是很大的挑戰。藝術總監朱宗慶說:「打擊樂的活潑熱情、京劇的細膩婉轉,兩者迥異的表演性格要結合的渾然天成,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讓《木蘭》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在跨領域表演的代表作。我每一次看都會忍不住流淚,不是難過,而是滿滿的感動。」

 

今年6月應契柯夫國際劇場節之邀在莫斯科演出廣獲佳評,讓朱宗慶肯定當年首度跨界的決定,「我的壓力大,要和全世界藝文相拚出人頭地,木蘭推出時有人稱是京劇木蘭、音樂木蘭,但我定調是擊樂木蘭。台灣的多元和藝術整合是可以打動人心的。」

 

他說:這一切是朱團累積30 年的成果,明年底更要推出劇場導演王嘉明取材吳明益的作品「蝶道」改編的跨界劇場。

 

導演李小平說,他編導《木蘭》時埋藏在情節中的,是「反戰」的概念,朱團團員中大半數以上都是女生,「對我來說,木蘭絕對不是個案,而是一群女兵,那群木蘭們。」

 

他說,木蘭並不偉大,反而是莽撞膽小的。她衝動的決定,讓她被迫嫁到一個不想去的地方–戰場,而且立刻就後悔。木蘭的內心時時刻刻想要回家,但戰事逼迫著她的腳步向前走,在一戰又一戰的榮耀中,內心充滿著返鄉情懷的招喚。他認為內在情緻的大起大伏,正好符合打擊樂的表現:時而澎湃、時而委婉、時而感傷、時而思念、時而親情招喚的脆弱、時而面對戰場殺伐時的殘酷,情感的徘徊正好體現木蘭在歷史事件當中的心理處境。

 

「所以當時真的很折磨這些音樂家,要求他們放下他們擅長的鼓棒,拿起不擅長的少林齊眉棍。」導演李小平回想團員最初練功的過程,「我就給一些基本的把子功,讓音樂家先把功練上身,再轉換成這些打擊出來的聲音。」

 

作曲家洪千惠納入了更多東方風格的元素,將京劇與打擊樂的元素重新打破再結合,並試著將所有的「聲音」與劇中角色對話,把聲音「玩」的更多元。像在《時局》一曲中,舞台上杯碗瓢盆展現的生活的情境,豆子灑在鼓皮上的劈哩啪啦,則是木蘭回憶起兒時的鞭炮聲音;而在《魂歸》曲中,馬林巴木琴除了表達落寞的無奈,在送葬隊伍中更有從戰場回來的「棺木」的象徵,搭配著招魂幡,更讓現場氣氛催淚。

 

在不同段落出現,代表木蘭的主旋律,則是由4位演奏者1人兩支弓「拉」出木蘭在不同場景的情緒。洪千惠說:「這個非常難,不像一般一個人演奏,只需要調配好自己的呼吸就好,共同演奏一條旋律,考驗的是4個人的默契,還有對角色的情緒。」

 

睽違四年,11月9至12日於台北臺灣戲曲中心、11月24、25日於臺中國家歌劇院、12月1、2日於高雄至德堂進行巡迴演出,讓觀眾重新認識歷史課本中沒寫下的另一個《木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