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思覺失調症發病前行為異常 早掌握早治療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7.10.18 16:51

「思覺失調症」是大腦「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精神疾病,醫師指出,「及早發現」並「及早介入」是治療成功的重要關鍵,特別是在發病前「高風險階段」的行為改變,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以降低病灶惡化風險。

曾懷萱醫師(如圖)指出「及早發現」並「及早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關鍵,(圖片提供/成大醫院)

曾懷萱醫師(如圖)指出「及早發現」並「及早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關鍵,(圖片提供/成大醫院)

成大醫院精神部曾懷萱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也就是過去大家所稱的「精神分裂症」,多年來,仍有許多民眾認為患者是「社會不定時炸彈」,甚至存有「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無法工作」等錯誤迷思。

思覺失調症屬於腦部疾病

思覺失調症就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腦部疾病,主要可能受到遺傳、個人體質、外在刺激和環境壓力因素影響而誘發疾病,導致認知、情感與情緒功能等異常,除了部分行為出現障礙,其餘皆與一般人無異。

臨床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0.5%,也就是每100人約有1人,且男女差異小。最常在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發病,病程越久或越晚接受治療,患者的認知與社會功能的損害程度越顯著,預後也越差;反之,早期就醫早期治療,越有助於患者的功能維持。

思覺失調症對外界常會有敏感多疑、思考混亂、人際互動變差等行為異常。

思覺失調症對外界常會有敏感多疑、思考混亂、人際互動變差等行為異常。

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前 常有行為異常

門診日前曾收治1名開朗的女大學生小莉,大一時突然變得沈默寡言,憂鬱和焦慮、專注力差及恐懼,成績一路滑落,還懷疑男朋友不老實,被診斷出是思覺失調的高風險階段,所幸及早發現,否則演變成思覺失調症後,就得長期治療。

收治個案的曾懷萱醫師指出,一般而言,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前,往往會有一些不尋常的經驗,包括:憂鬱和焦慮、專注力差、不明究理的恐懼感、對外界敏感多疑、思考混亂、人際互動變差,甚至有幻聽、錯覺、部分現實感喪失等症狀。

思覺失調高風險階段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

臨床研究發現,處於思覺失調的高風險階段,第1年20%的人會真正發展成思覺失調症,第2年提高至30%,第3年再升至33%。若在高風險階段就接受治療,可望在1個月至3個月間恢復,接下來只要持續追蹤3年就行。

因此,「及早發現」並「及早介入」就很重要。若是輕忽,病人可能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有些人甚至得終生治療。不僅需要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長期的醫療開銷和照護問題,往往也造成家庭困境、照護者過勞及憂鬱,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5/5465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