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照明商店 mlb 文化幣

美國史上最大槍擊案 再掀槍枝管制論戰

匯流新聞網/王少筠 2017.10.03 18:45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當地時間1日晚間發生重大槍擊案,64歲槍手帕多克(Stephen Paddock)從曼德雷灣(Mandalay Bay)賭城飯店的32樓房間朝著露天音樂會「Route 91 Harvest Festival」開槍掃射,造成至少59人死亡、527人受傷,為美國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槍擊案。警方在帕多克下榻的房間及家中搜出數十把槍枝、上千發彈藥,再度掀起美國國內是否該推動槍枝管制的激烈論戰。

美國是全球少數幾個將擁槍權寫入憲法的國家,權利法案中的第2修正案載明「人民持有及攜帶武器之權利,不可侵犯。」各州則再另行訂定法律規範。這次發生槍擊案的內華達州對於槍枝管制非常鬆散,除了背景調查之外,民眾不需取得許可即可買槍,持槍者及槍枝皆不須註冊,人民可以公開攜帶槍枝(open carry),隱密持槍(concealed carry)則需要執照。

網路媒體Vox的一篇報導,以17張圖表說明美國槍枝氾濫所導致的槍枝暴力事件有多嚴重。

首先,根據衛報(The Guardian) 2012年所做的研究,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美國的槍枝殺人案件遠遠高出許多,每100萬人中就有29.7起,是德國1.9起的16倍、加拿大5.1起的6倍。此外,美國人口數占全球4.4%,私人持有的槍枝數量卻占了全世界的42%。

guns_per_capita

gun_homicides_per_capita

根據槍枝暴力檔案庫,自2012年康乃狄克州桑迪胡克小學校園槍擊案(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shooting)發生後,全美發生至少1518起大規模槍擊案,造成至少1715人死亡、6089人受傷。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傷害控制研究中心認為,美國槍枝暴力案件異常的多,正是因為槍枝數量遠超其他已開發國家所導致。

據經濟學家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做過的一份槍枝死亡與社會指標的相關性研究顯示,人口數、壓力指數、移民數量、精神疾病與槍枝死亡數量皆沒有正相關;但槍枝管制法令愈嚴格的州,槍枝導致的死亡數量便愈少。

美國著名醫學期刊流行病學評論(Epidemiologic Reviews)於2016年發表了一項針對10國所做的130項研究,也證實佛羅里達的發現──立法限制擁有及購買槍枝往往會導致槍枝暴力事件下降,也就是說,嚴格的槍枝管制將能有效挽救生命。

然而,白宮發言人珊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 2日晚間在記者會中表示:「一定會有一個時間去進行(槍械管制的)政策討論,但現在還未到那個時間點。」珊德斯強調,整起事件目前還在調查當中,嫌犯的動機也尚未確定,「當我們還不知道所有的真相或是昨晚所發生的事,討論政策對我們來說言之過早。」

珊德斯並以芝加哥為例,她認為通過管制不一定能有顯著效果,「我想其中一件我們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訂立沒辦法阻止這些事情發生的法案,」珊德斯說,「如果你觀察芝加哥,他們有全國最嚴格的槍械管制法規,但他們仍有超過4000名槍械相關犯罪的受害者。」

對此,多位民主黨議員已公開呼籲加強槍枝購買的限制,眾議院的民主黨代表裴洛西(Nancy Pelosi)亦向議長萊恩(Paul Ryan)建議,國會應該設立一個委員會來討論如何防範槍枝暴力。

就連去年總統選舉的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也在推特(Twitter)上寫道:「群眾在槍聲下逃竄。如果槍手有消音器,試想一下可能的死亡人數,而那甚至是『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希望能夠更容易取得的。」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一篇社論指出,美國歷來死傷數排前4名的槍擊案,都發生在過去10年裡。川普(Donald Trump)於就職演說提及美國式大屠殺(American carnage),把問題歸咎於工廠倒閉、基礎建設崩壞、移民偷走美國人工作、國外恐怖分子威脅美國安全等。但該文作者認為,所謂美國式大屠殺其實就是「made in the USA」。因此,唯一能告慰賭城槍擊案受難者的方法,就是美國各界領袖攜手採取亡羊補牢措施,就算無法防範所有大型槍擊案,但最起碼能讓發生的可能降低。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網】槍枝管理議題:美國政府公布「智慧型手槍」官方指引
【匯流新聞網】761人濺血、小女孩被捕!加泰隆尼亞遭當局鎮壓仍完成公投

消息來源:Vox, The Guardian, Washington Post, Time, USA Tod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