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機器人教父宋德震:工業4.0的未來,應是黑手也能寫程式

大成報/ 2017.09.27 19:31
(台北訊)當AI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多數工作的聲浪不斷,國內素有「機器人教父」美譽的柯達科技執行長宋德震卻認為,目前一般人所謂的機器人,仍只停留在「機器」的階段。
「無論是機器人,或是人工智慧,之所以加上一個『人』字,本意就在於人們期望機器可以越來越Smart,盡可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宋德震說,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工作早已不是新聞,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目的就是讓機器「解放」部分人力,讓人們可以做更優化的工作。
因此宋德震認為,人們不僅不該擔心工作被取代的事,在少子化趨勢、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下,機器人正好可以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以德國為例,正因預估半世紀內,德國人口將衰退1,000萬,所以不只在工廠內推動工業4.0,更透過智慧家庭、長照產業等,讓機器為人類服務。」宋德震認為,人們未來要思考的,是如何跟機器人共存,並提升自己的能力。

重科學家,輕科學人,將讓工程教育失根
1996年即在國語日報開設「工程模組」課程的宋德震,投身科普教育已有20年。
雖然樂見現在教育部大力推動「創客教育」,大幅推廣Coding(程式語言)課程,卻也憂心呼籲:「現有的Maker教育常過於速成,通常就是直接給一台機器,少了堆疊的過程。」
宋德震以過去工程模組課程的教學為例,說明一開始他會以積木組成橋樑,說明橋樑是如何透過物體形狀的改變,加強支撐力,而後再透過建築物、吊車、投石機等照片,引導學生組合成這些物件。「從10%、20%,慢慢堆疊到100%的過程,才能讓孩子培養出設計能力,而不只有組裝的能力。」
宋德震說,新政府雖然大力推動「智慧機械」,但社會仍普遍重雲端、大數據,而忽略掉最基層,也最底層的工程問題。
「臺灣未來會很缺乏工程人才。」宋德震指出,這是因為臺灣社會普遍重視「科學家」,甚於「科學人」。前者,指的是強調學術研究的菁英教育,後者則是讓「科學」成為所有學生基礎素養的科普教育。
「程式語言不僅要從小教起,更要落實到產業第一線。畢竟,比起資訊工程人員,第一線黑手更瞭解機器的實務操作,對於參數的修正也會更快,也有助於大幅提高效能。」宋德震說道。

強調跨界,讓臺灣在世界舞台放光
「未來的資訊人才,最重要的是跨界能力。」宋德震舉例,不僅IBM擔任市場調查的多是歷史系,在常春藤名校中,歷史系也常名列收入前五大。
宋德震說,臺灣雖然一直喊雲端、喊大數據,但仍停留在「裝置」的硬體層面。「要量產裝置很容易,但要培養可以解讀的人才卻不容易,而這樣的人才,就要從跨域、跨界做起。」
為了讓年輕一代走出臺灣,宋德震從2003年帶隊參加美國東岸頂尖學府-「卡內基美隆大學」第一屆全美青少年機器人足球賽,在眾人驚訝聲中拿下冠軍後,就常是國、內外機器人大賽的常勝軍。
為了鼓勵學生融入人文與生活,2015年更邀集臺北市國中小學共7位學生,以和機器人一起跳八家將為主題,拿下世界跳舞機器人大賽,其中最小的參賽者更只有10歲。
「好不容易有機器人這樣一個會讓男生瘋狂,女生也感興趣的主題,當然要好好拿來好好發揮。」宋德震說道。
而從自己女兒宋殊賢在兩年前,年僅13歲,就以LED可移動式三腳架拿下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獎」金牌,亦可證明在宋德震汲取生活題材的教育方式下,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可望讓臺灣的年輕世代,藉由機器人科技的軟硬體結合,在世界舞台放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