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頸動脈狹窄易中風 台大竹東分院:定期血管超音波檢查保安康

大成報/ 2017.09.04 15:47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53歲的林先生是一家製鞋工廠的員工,平時工作空暇之餘常和同事聚集在工廠外的空地抽菸,兩年前曾被診所醫師告知有高血壓,但因為沒有身體不舒服,而且工作忙碌無暇看病,並未接受藥物治療。一天工作時,他突然感到右側臉部和肢體一陣麻木,右手做事也不太靈活,於是他趕緊坐下休息,大約十分鐘之後才恢復正常。沒想到不久後,他一站起身便感覺頭暈,左眼視線灰濛濛的,之後右手幾乎抬不起來,同事趕忙將他送往醫院急診。

收治該病例個案的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神經內科黃彥瑜醫師表示,急診初步診斷林先生為中風,並讓他趕緊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幸運的是,半小時後症狀又消失了;這是「暫時性腦缺血」,一星期之內有機率演變成真的中風,因此,要求林先生規則服藥、多加休養。黃彥瑜醫師表示,經過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林先生的左側頸動脈有一處80%的高度狹窄,尤其是天氣炎熱水分流失時,更容易造成左側大腦血流不足,這便是導致他暫時性腦缺血的原因。經過評估,林先生接受了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將血管狹窄處用支架撐開,術後仍然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神經內科黃彥瑜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大概佔了中風原因的10-20%,即使規則藥物控制,五年內的中風機率還是高達20%。頸動脈狹窄的最常見成因是血管動脈硬化,除了年齡變大之外,長期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會加速動脈硬化。當頸動脈日漸狹窄,能通過血管到達腦部的血液就會變少,狹窄處的血栓也可能掉落造成腦梗塞,就像一塊稻田的灌溉渠道被阻塞住,田裡的稻子自然活不了。內科藥物常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但按照病情不同,有時得更積極的採取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如頸動脈支架置放(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或外科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

黃彥瑜醫師表示,頸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非侵入性、無輻射線的檢查,費時約半小時,能偵測顱外頸動脈是否有狹窄,適合作為預防篩檢的工具。頸動脈輕微狹窄的病人建議兩年追蹤一次,如果有腦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可視臨床狀況調整頻率,每半年至兩年追蹤。接受支架治療或外科術後患者,約半年至一年追蹤。預防勝於治療,頸動脈狹窄早期可能是無症狀的,如能早期發現異常,就有機會避免更嚴重的中風發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