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別讓老爸不開心!小心「心碎症候群」誘發「疲球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08.21 10:02

根據國十人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已連續19年(民國87年-105年)蟬連十大死因前三名,相較於癌症,心血管疾病較無明顯病徵,容易被忽略,是民眾不可輕忽的重大疾病。其中又以「心碎症候群」以及「疲球心」此兩種心臟疾病較易忽略前期症狀,往往到了危急時刻才發現已罹患該疾病。

章魚壺心肌症又稱心碎症候群 有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症狀

「章魚壺心肌症」一詞,令人感到陌生,什麼是章魚壺心肌症?細探原來是因為心臟病患者的心臟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當患者遇到極度傷心、巨大壓力、驚嚇或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未收縮,收縮時形狀像極了日本漁夫捕章魚使用的「章魚壼」,因而得名。也因如此,心臟正常的血流輸出量減少,患者就因而出現如胸悶、胸痛、胸部有壓迫感…等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除此之外,還可能因心室顫動而有猝死可能。

由於「章魚壺心肌症」的患者中有近6成在發病的近期,都曾遭逢人生劇變,其中以喪失至親至愛者佔多數,因此這項病症又被稱做「心碎症候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翁國昌醫師表示,「章魚壺心肌症」大多數人較不熟悉,白話解釋即為壓力症候群的爆鍋現象,當一個人的心情及壓力超過所能負荷的程度,就有可能會發生。曾收治過一名46歲男性患者,任職於科技園區,平時工作壓力較大,又遭逢妻子乳癌逝世並遺留兩名幼子,情緒及壓力皆瀕臨邊界,因而產生章魚壺心肌症。幸好經即時治療後狀況趨於穩定,患者順利重返職場及家庭,並持續回診追蹤。

心臟衰竭命名為「疲球心」 死亡率高於常見的癌症

罹患章魚壺心肌症的患者,約有半數因暫時性缺氧,導致心肌受損,進而提高日後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原本正常人的心臟像幫浦一樣能推動血液到全身,一旦心臟缺乏彈力,就會像疲乏的球一般,無法維持彈性正常輸送血液供應身體各重要器官,此現象即為心臟衰竭。會造成心臟比正常腫大,但卻又疲軟無力,就像疲乏的皮球。因此,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心臟衰竭以「疲球心」命名,希望喚醒國人重視。

正常左心室與章魚壺心肌症。(圖片提供/翁國昌醫師)

正常左心室與章魚壺心肌症。(圖片提供/翁國昌醫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心臟衰竭盛行率高,單在亞洲就有900萬人罹患心臟衰竭。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心臟衰竭登錄計畫」統計資料顯示,心臟衰竭常引發高住院率及高死亡率,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患者半年內會再次住院,確診1年內死亡率更高達21.9%,死亡率高於國人常見癌症,5年內逼近50%,發病危險性極高,但由於心臟衰竭沒有特異性的早期症狀,導致國人不易發現,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心臟衰竭常見症狀:累、喘、腫

翁國昌醫師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累、喘、腫。因為血液總量供給不足,影響各器官正常功能,包括腎臟血液供給及小便量皆變少,使得體內多餘水分無法正常排出,開始堆積、進而出現下肢水腫等症狀;若將肺臟比喻為心臟的上游,一旦下游血液無法適當排出,水份會堆積在上游的肺部,導致肺部積水無法換氣,患者如同溺水,所以容易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另外,當血液無法適當供應周邊肌肉,就容易產生全身無力及疲累的情形。

翁國昌醫師接著補充,曾收治過許多患者因輕忽初期症狀,直到病況惡化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心臟衰竭。特別提醒,心臟疾病患者、曾罹患心肌梗塞、三高患者,以及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

積極治療搭配正確居家照護 心臟衰竭患者也可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翁國昌醫師最後呼籲,當出現咳嗽、疲累、喘、水腫等心臟衰竭症狀,千萬不要輕忽,應主動就醫積極配合接受治療,目前心臟衰竭的治療藥物選擇多元,患者只要遵照醫囑、積極接受治療,並輔以居家自我照護:飲食與水分攝取控制以及定期測量體重、排尿量與血壓,疾病便可獲得良好控制,同時可以改善患者不適症狀、提升日常生活品質。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5310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