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座談節目「四問四吵」 學者.後生談客家

客家電視台/ 2017.08.11 00:00

【陳欣渝 徐榮駿 台北】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客家的形成與發展論述」,客委會一改以往傳統論壇形式,以座談節目「四問四吵」,分為學者組與後生組兩大類型,看不同意見如何「吵」出火花,更看與會者拋出自己專業領域中,哪些待解決議題,節目將於9月4日到10日晚間8點,於客家電視台播出。

有一次問小朋友說,番茄(客語)怎麼說,結果小朋友怎麼跟我說的嗎?他說番茄好像罵人喔。

來自音樂、舞蹈、設計,廣播、新聞及網路社群等產業的6位年輕人,聚在一起談客家,面對客家文化的推廣傳承,他們有許多經驗,但在創新與傳統,或是專業性與娛樂性的拉鋸中,都曾遇到不小挫折。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藝術總監 曾鼎凱:「舞蹈上是呈現出,那個線條的優美,那所以在有時候,在做藍衫上的調適,那有些老師會說,啊!這個也不是藍衫,這個不是客家人傳統的樣式。」

「客家小吵」粉絲團創作者 陳思傑:「比方說我做很好笑的圖文,但之後我想說來一篇認真的,但大家就是沒辦法在這邊,看任何認真的東西,大家只會想看有趣的、好玩的,所以這件事情就必須要有別人來完成,那怎麼樣去團結起來,怎麼樣去配合,我覺得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

看魚仔,在那游來游去,然後我唱完之後,我就想那魚仔,我想要置入客家話怎麼講,我就在最後面,教大家怎麼講客家話,魚兒。

音樂人羅文裕,這幾年不斷嘗試各種可能引起關注,更希望透過客家流行音樂,吸引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曾拿下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的他分享,雖然目前客家音樂有相關補助,但執行上仍會遇到不少挑戰。

音樂人 羅文裕:「(補助)一首歌都做不了,你更不要講要製作一張專輯,比賽或比如說網路上,哪一些人的關注度是比較高,所做的創意是最好的,一些這樣的一個評選方式可以去改變。」

「四問四吵」節目主持人 羅烈師:「如果沒有年輕人,新的看法、新的做法放進來,我想客家文化長期下來,是沒有辦法有更有趣的火花發生。」

「四問四吵」節目主持人 陳明珠:「既然我們已經在電視台播出了,可以有更多人,因為與談者的名氣也好,對他們的認識也好,一起來認識客家。」

客委會「客家的形成與發展論壇」,以座談節目聽取,如客家文創、客庄發展等領域中,不同想法和經驗,在客家文化創意場次,與談青年紛紛提出「不害怕改變」這個看法,如何讓現在的創新,變成之後的傳統,正是他們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