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世界的明星總令人心神嚮往,但想以演員身分在電影市場最高殿堂的好萊塢功成名就,恐怕不是件輕鬆的事,因為那個光靠片酬就能過著紙醉金迷的年代早就過去了。
上個世紀90年代可說是好萊塢演員們的「黃金年代」,在那個巨星仍具極大號召力的年代,金凱瑞能談到一部電影1千2百萬美金的片酬不是新聞,阿諾史瓦辛格一部片沒領超過2千萬美金那才叫駭人聽聞。但現在的除了一線明星外,其他好萊塢演員的片酬不僅被凍漲,新進演員甚至還可能被減薪,因此如何在片酬之外拿到更優渥的收入,自然成為演員在薪資談判的重點,其中就屬「電影分紅」或「自己當製作人」最受演員們青睞。
電影拆帳與分紅制
想要了解為何好萊塢會對演員的片酬和分紅大小眼,就要先大概了解好萊塢的金錢遊戲,在高度分工的好萊塢,就連會計也有「好萊塢會計」這個專有名詞,因為片商不是把電影丟在戲院上映或是商店販售就能直接賺錢,其中還要經過相當繁複不一的拆帳手續。
以台灣為例,一部電影在戲院上映的分帳可能是首周7成票房給片商,3成票房給戲院;第二周則是片商拿6成票房,戲院拿4成票房,依此類推,最終片商與戲院在電影下檔前所分得的票房最終百分比可能會是50:50,而電影公司所分得的票房收入要拿來彌補付給製作人員的預付片酬、宣傳費用以及商人最討厭的課稅,因此一部電影要通常要拿到成本兩倍以上的票房,才能達到收支平衡,其中較極端的例子像《魔獸:崛起》(Warcraft:The Beginning) 製作成本1.6億美金,全球收入4.3億美金, 卻因為過半收入在分給片商較少百分比的中國,最終仍叧虧損1500萬美元。而近年來好萊塢又著迷於過億成本票房大片的可能高收入,在這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電影公司自然對給演員票房百分比的分紅越趨嚴苛。
好萊塢片酬M型化 連想拿到分紅也很難
儘管演員從一部電影的票房總收入獲得一定百分比分紅的做法,早已在好萊塢星之有年,不過隨著電影巨星的號召力衰弱,近幾年片商對開放票房分紅給演員的態度也越來越保守,例如曾經叱吒一時的奧斯卡影帝尼可拉斯凱吉,為還清債務不得不大量接片,因而拍出許多爛片或賠錢作,最終讓電影公司拒絕在合約上給予凱吉票房分紅。
除了電影巨星的式微外,好萊塢片商對高成本高收入的商業大片的迷戀,也連帶影響到分紅制度上,這導致片商對旗下商業大片以外的投資縮水,出現連馬丁史柯西斯這位地位崇高的導演,在籌拍《沉默》時一度沒有片商願意投資,但小勞勃道尼在《鋼鐵人3》能領到5千萬美元的片酬外,還能獲得額外天價分紅的奇特狀況,而沉默的成本還比小勞勃道尼的片酬少了一千萬!
《復仇者聯盟2 奧創紀元》主角群的片酬約7500萬美元,但 光小勞勃道尼一人就拿了4000萬美元!
此外,由於電影分紅是按照票房比例分給演員,站在電影公司的角度來說等於是多送錢給演員,如果這名演員能持續投入保證大賣的電影拍攝(如小勞勃道尼與漫威系列),那自然不成問題,但如果只有拍一部片卻又要高分紅,可能就會讓片商頗有微詞了。
2013年的科幻片《地心引力》全球開出7.2億美元的票房,而女主角珊卓布拉克也憑著分紅,在2000萬的預付片酬外,總共再拿到5千萬美元的驚人分紅,但珊卓布拉克卻也因此被名列為「最不賺錢的電影明星」的名單中。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要演員拿到電影分紅,幾乎要成為巨星等級才有機會談到,但就算是巨星,也不一定拿到想要的分紅比率,同樣是片酬達到「2千萬美元俱樂部」的湯姆克魯斯,就為了《不可能的任務6》的分紅與派拉蒙公司僵持不下,讓電影的前置作業一度停擺,值得注意的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是派拉蒙近年來唯二(另一個是《變形金剛》)能保證賺錢的IP電影,而阿湯哥在北美市場也幾乎只能靠《不可能的任務》刷出紅盤,但在這雙方都「不能沒有你」的狀況下,依然還能為了分紅而鬧僵。
儘管分紅制總是獨厚票房巨星,但過去也不乏演員冒著高風險,放棄高額片酬改拿票房分紅卻賺大錢的例子,金獎影帝湯姆漢克在拍攝《阿甘正傳》時,就將1000萬片酬砍半,以換取10%的票房分紅,最終電影不僅拿下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更在全球大賣超過6億美金,讓湯姆漢克賺了7000萬美金。
運用分紅的典範:基努李維
在拍完《捍衛戰警》之後5年沒有商業代表作的基努李維,在1999年著《駭客任務》(The Martix)成功鹹魚翻身,不僅重返好萊塢動作巨星之列,緊接著拍攝的兩部續集更讓基努李維光靠分紅,就賺了大約2.6億美金的驚人數字。
《駭客任務》第一集北美票房破億、全球創下4.6億美元的成績,以現在要破10億美元才能稱為「真‧賣座強片」的標準來看,只能算是中等賣座的程度, 但以一部曾經被好幾家片商拒絕出資拍攝的科幻片來說,這已經是空前成功的票房數字,因此發行商華納兄弟決定打鐵趁熱,一口氣拍攝兩部續集,也讓擔任男主角的基努李維,成功談到一張獲利豐厚的分紅合約。
依照合約內容,基努李維能《駭客任務:重裝上陣》和《駭客任務:最後戰役》兩部續集分到全球票房15%的分紅,最終兩部續集和周邊商品的分紅利潤,以及電影本身的片酬,讓基努李維賺進了2.6億美元!
不過早已看淡名利的基努李維,沒有把這些收入拿去買豪宅和遊艇,而是將《駭客任務》70%片酬捐給醫院、各買一輛哈雷機車給片中12個替身,甚至還把其中7500萬美元的分紅均分給在幕後工作的特技師和服裝設計師們,更誇這些幕後工作人員才是「是最辛苦、最偉大的!」如此慷慨的個性,難怪在好萊塢浮沉數十年的基哥,幾乎沒有負面新聞出現。
基努李維可說是最看淡名利的好萊塢演員之一。圖為基努李維躺在地上跟流浪漢聊天
片酬合約暗藏陷阱
當然在既夢幻又充滿金錢陰謀的「好萊塢會計」世界裡,不只會拒絕讓出分紅,許多電影公司更傾向於用複雜的記帳方式,讓一部電影「沒有盈餘可以分紅」。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是1988年的《來去美國》(Coming to America),這部喜劇作品成本約4000萬美金,開出近3億美金的總票房,成為該年全球第三賣座的電影,但電影公司用「分擔記帳」和各種會計手段,讓劇本創作者亞特‧布希瓦(Art Buchwald)拿不到任何酬勞,最後靠打贏官司,才從艾迪‧墨菲自該片所賺取的片酬中分得1.9%的酬勞。
不過比起飾演達斯維德的大衛鮑爾斯(David Prowse),布希瓦已經算是幸運的了,鮑爾斯戴著頭盔、穿上全身戲服整整飾演了三部《星際大戰》裡的黑武士,卻因為只飾演達斯維德的「身體」,聲音需要別人來演出,薪資不僅無法和其他演員相比,電影公司更用會計手法,硬生生地將全球第15賣座(加入通膨計算後)的《絕地大反攻》算成賠錢的作品,因此無法給鮑爾斯。
諷刺的是,星戰導演喬治魯卡斯,當年在拍攝首部星戰作品《星際大戰IV:曙光乍現》以保留所有商品授權和40%票房分紅的條件,成功換取片商可以不支付他導演片酬的合約,沒想到原本被業界認為會慘虧的星際大戰最終居然大賣,讓喬治魯卡斯因此晉身全球最有錢的電影導演。
想要拿更多分紅? 當製作人就對了!
如果仔細觀察近幾年的好萊塢演員動態,可以發現喬治克隆尼、馮迪索、湯姆克魯斯這類大明星開始當起但製片,雖然這些明星改投入但製片行業,可能是想在製片至上的好萊塢中獲得拍攝作品的更多話語權,但製片本身能拿到的票房紅利可能也是他們紛紛改行的誘因,而如果是演員身兼製作人、甚至導演的話,那獲利可能又更豐厚了!
掛名《玩命關頭》製片的馮迪索就因此靠一部片賺了5000萬美金,不過同樣是製片,卻對電影畫面錙銖必較的湯姆克魯斯就更猛了!據傳他在《不可能的任務3》透過身兼製片和演員雙重身分的酬勞和分紅就賺了2.9億美金,而發行商派拉蒙的收入卻不足他酬勞的一個零頭。
【附錄:2016年好萊塢薪資行情】
電影明星(單片):低於2000萬美金
製片(單片):35萬~250萬美金
導演(單片):75萬~150萬美金
編劇(週薪):35萬美金800萬美金
編劇(單片) :800萬美金
片商執行長(年薪) :3150萬美金~5680萬美金
中低階片商高層(年薪):25萬~85萬美金
片廠主管(年薪) :500萬美金
電視明星(單集):12萬5000美金~100萬美金
影集編劇(單集):7萬1000美金~13萬4000美金
影集節目總監(單集):3萬美金~10萬美金
經紀人(底薪):5萬美金~8萬美金
經紀人(平均年薪):20萬美金~25萬美金
資深經紀人(年薪):50萬美金~100萬美金
超級經紀人(年薪):1000萬美金起跳
動畫師(年薪):77,000美金~10萬5000美金
懸吊式麥克風收音師(時薪):47美金
懸吊式麥克風收音師(年薪): 80000美金
化妝師(時薪):46.22美金
化妝師(年薪):79,500美金
外燴(時薪):38.26美金~65,800美金
外燴(年薪):65,800美金
助理(年薪) :3萬美金~30萬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