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6月24日高美館慶祝23週年館慶,在藝術圈各界人士聚集下,陳菊市長與教育部潘文忠部長共同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將於美術館園區以免租金方式設置全國唯一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學產紀念公園」!學產土地問題的解決為園區的發展扎下良好的基礎,結合水岸輕軌工程與鐵路地下化陸續完成,匯入了馬卡道園道,園區周邊將擁有四個軌道車站,以及刻正進行中館內104-105展覽空間與園區水道景觀的改善工程,透過園區四面均衡發展,陳菊市長宣布「大美術館計畫」即將啟動! **一、三十年的緊箍咒終於解開,學產土地問題得以解決** 60年代內惟埤曾是高雄最大埤塘溼地,75年市府擇址於內惟埤文化園區興建美術館,在高雄市民殷切期盼下,高美館於83年6月成立。40公頃的園區,其中 16公頃 為國有學產地,從77年開始承租,每年繳納高額租金,截至去年為止已繳交近7億元租金。 為減輕租金負擔及考量城市的整體發展,市府從95年起即積極爭取與科工館市有土地交換,期間歷經積欠租金、興訟及以地易地交涉等周折過程,多達數十次的協商仍無共識。 終於去(105)年9月10日,在教育部率先提出合作設置「學產紀念公園」之議下,教育部與高雄市政府達成協議,一舉解決了美術館公園近30年沈重的租金負擔,也開啟了美術館園區與城市發展的願景。經由土地集中與區位調整、免除租金,解開了美術館園區土地將近30年無法整體運用發展的緊箍咒。 美術館園區內16公頃學產地,將由教育部與高雄市政府雙方攜手合作設置「學產紀念公園」,在免付租金原則下,公園的管理維護及營運仍由高雄市政府負責,這個全國首座的「學產紀念公園」,除了彰顯早年地方仕紳獻地興學助學的偉大情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等於是中央對高雄市藝術文化的一項重要的挹注! 陳菊市長說,美術館學產地問題是她從95年上任以來,一直念茲在茲、最想儘快達成的大事,如今終獲解決,要特別感謝教育部的協助;潘文忠部長特別闡述學產地的淵源與獨特性,並稱揚陳菊市長的高瞻與遠見。 **二、大美術館計畫即將啟動** 陳菊市長也宣告將推出「大美術館計畫」,除東北角基地將作為「學產紀念公園」以公共藝術景觀重塑外,馬卡道路園道與美術館園區將進行縫合,著手規劃美術館第二館區。 高美館園區由內而外啟動一連串整體改造,東南側園區緊臨美術東二路與高美館舍,市政府刻正以平均地權基金挹注一億元,進行美術館內104-105展覽空間改造以及園區入館動線、水域調整及水道景觀工程。 西北角園區緊鄰明誠路段銜接台鐵內惟站,西側園區銜接台鐵美術館站,以水廊與綠廊規劃,第二館區將打造以兒童與青少年為主的年輕世代館舍,未來大美術館藝術生態園區,透過行政變革、組織改造,讓高美館邁向新型態美術館! 聞小檔案: ★學產土地制度的由來:「學產地」早期又稱「學田」,於漢人社會行之有年,最早文獻始於宋朝民間,由地方仕紳興學、助學之機制,於台灣緣於清朝時代地方熱心教育人士獻田興學,歷經300多年歷史,經日治時期與民國,初時由省府教育廳經管,民國87年精省後由教育部主管,學產基金主要來源為學產財產之管理收益,以補助低收入與急難救助學童就學以及特殊專長團體為主。 ★內惟埤學產地沿革:早年高雄市鼓山區內惟埤地勢低窪,擁有開埤築圳條件,自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逐次增闢以便灌溉農田、養殖水產,水利全盛時期面積達32甲(約31 公頃)。西元1710 年(康熙48 年)埤塘區及四周農地劃為官有學田,早年主要作為農業使用;民國52年高雄市政府依都市計畫變更為工業區,區內以合板、鋼鐵業為主,經71年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變更部分學產土地為41號公園預定地。74年市政府選定在內惟埤學產地41號公園興建美術館,而在美術館進行細部設計時,認為園區腹地有擴大併同整體發展需要,復於81年藉由內惟埤文化園區特定區計畫,將園區擴大為現今約40公頃規模。 ★美術館園區土地權屬分布圖:園區面積共40公頃,其中16公頃學產地,學產地蜿蜒分布於市有土地之中 土地調整方案:因應鐵路地下化,將馬卡道將併入園區,基於建構美術館園區西側馬卡道綠園道景觀縫合及擴建第二館區之規劃需求,將毗鄰馬卡道之學產地調整為市有;將學產地集中於東北角,作為學產紀念公園。 圖說1:鐵路地下化後,高美館西側馬卡道路將併入美術館園區,新舊內惟將不再隔閡。 圖說2:土地調整前美術館園區土地權屬分布圖。 圖說3:經過土地調整方案後的學產紀念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