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寶島歌后」紀露霞,於1950年代因廣播電台表演而聲名大噪,踏入歌壇灌錄唱片逾千首歌曲,與洪一峰、文夏等歌王並列「二王一后」;更搭上台語電影的崛起,為本土影視作品留下美聲。紀露霞影響台灣歌謠史尤深,唱紅〈黃昏嶺〉、〈孤戀花〉、〈望你早歸〉,是60歲以上長輩的共同記憶。她滋潤了台灣戰後本土的生命力,其地位備受藝能界尊崇。
6年成璀璨 美聲掃全台
紀露霞生於1936年生,本名邱秀英,在家中排行第6。她孩提時期就由養父母照料,居於台北艋舺,6歲時歷經養父母離異,之後便與養父相依為命。19歲那年,某次因緣際會下,應一名樂師之邀,赴台北民聲廣播電台初試啼聲,憑一曲〈高山青〉博得洪一峰之兄賞識,取得實習合作機會,開啟璀璨的6年歌壇人生。
1955年,紀露霞出道的年代雖為戰後戒嚴,有敏感議題之限制,各種本土歌謠、電影仍不斷展現創作活力。紀露霞獻聲民聲電台,漸漸打響名聲,陸續接下廣告歌曲,如「鮮大王醬油」、「撒隆巴斯」等。此外,她也應邀到中廣「好農村」節目演唱,全國知名度因此大開。
1956年,紀露霞首次在台北鳳鳴唱片錄製個人首張台語專輯《河邊春夢》。台南亞洲唱片也邀她錄製日曲改編台語歌詞的〈離別傷心曲〉和〈荒城之月〉等。當時紀露霞年齡20歲出頭,卻能駕馭多種語言,可唱台語、國語、日語、英語等,又能融合各種聲音唱法,獨樹一格,這般等級歌手在藝能界不可多得。
在黑白電視尚未出現前,時人透過廣播滿足資訊與娛樂需求,紀露霞的音色清晰,聽眾也很買帳,在台灣人口未及千萬的年代,紀露霞就有唱片銷售破百萬張的紀錄。她單日最高灌錄21首,6年下來至少灌錄上千首歌曲;此外,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台語片主題曲,由紀露霞擔任幕後代唱。
紀露霞出道後,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但她鮮少拋頭露面,包括其唱片封面也很少放上她本人。電影業者屢邀約紀露霞參與演出,她卻予以婉拒。紀露霞坦言自己個性保守,怕不擅長演戲,只在《桃花鄉》、《搖鼓記》裡客串演出小角色而已。
影片取自YouTube 〈1950年代的臺灣社會(紀露霞 黃昏嶺)〉,作者galactor2009
嫁外省職軍 重心移家庭
紀露霞從電台發跡,粉絲及追求者眾,都未能打動她的芳心。直到1959年底,也就是踏入歌壇近5年後,紀露霞在嘉義結識外省籍空軍飛官高必達,兩人墜入情網,並於1961年結婚。為避免影響丈夫工作升遷,她選擇退出歌壇,搬到嘉義與另一半長居,婚後育有3子。
細數紀露霞從電台竄起,到急流湧退不過短短6年,卻帶給台灣本土歌謠史鉅大影響,在威權時代下的孕育本土流行音樂的種子。即便離開歌壇,紀露霞仍待在嘉義正聲公益電台主持《紀露霞時間》節目,平時相夫教子,公開露面機會不多。後來丈夫被升為將軍,紀露霞也就辭去工作,低調當起將軍夫人,投身公益慈善。
人生下半場 復出再握麥
1985年,紀露霞年近50歲,因丈夫調任,舉家從嘉義遷往台北;6年後丈夫少將退休,她則參加「楊三郎紀念音樂會」演出,重出歌壇後應邀灌製老歌。2004年時,與洪一峰、文夏同獲文化總會頒發特別獎。但命運的安排讓紀露霞一度飽受煎熬,就在文化總會頒獎典禮前夕,罹患失智症的丈夫忽然失蹤,紀露霞兩年後再見到他,已經化為白骨。
所幸台北仍有溫暖之處,紀露霞收拾心情再出發,開設音樂歌唱班,傳授自己的演藝經驗,吸引不少中高齡歌迷報名。即便紀露霞年事漸高,其演唱功力卻絲毫未減,近年在台北中山堂、國父紀念館等地舉辦個人演唱會。寶島歌后紀露霞的復出,讓觀眾重溫1950年代的簡單生活,成功連結不同世代的本土情懷,如今獲得金曲獎特別貢獻獎肯定,也算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