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陳金/金門報導】暌違故鄉半世紀,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國寶「皇明監國魯王壙誌」終於回家了!國寶首度出館、出海到離島展出!由文化部、金門縣政府、金門縣文化局指導,國立歷史博物館、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共同主辦「魯王冥誕400年:國寶壙誌金門特展」,6月9日於上午9時赴小徑魯王墓公祭魯王後,9時30分於金門史博館舉行魯王壙誌揭幕暨讚詩禮儀式,由金門縣長陳福海、金門縣議會議長洪麗萍擔任主祭官,縣府暨所屬單位主管及各界代表陪與祭,場面莊嚴隆重。 本次特別邀請詩人鄭愁予、管管、古月、落蒂、黃克全、張國治、許水富、哈雷、林焱等詩人頌詩及藝術家李錫奇等兩岸三地十多位藝文人士赴會;當日下午14時則由中華金門筆會承辦、燕南書院協辦,進行「南明詩韻」兩岸詩會,開放各界參與對話,藉以深化南明與金門的文化底蘊,重新賦予壙誌生命感,並與金門當代藝文連結,發揮金門活的博物館島、美好永續島嶼目標,落實縣政兩岸學術文化島、閩南文化創意島願景。 此次展區中,除主展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外,亦配合展出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與壙誌同時期出土之周邊文物,另搭配南明金門相關研究文獻,內容豐富且精彩可期,歡迎有興趣的鄉親踴躍蒞臨參與。 魯王壙誌為1959年國軍在金門城城東炸山採石時,發現一座古墓以及一座長方石碑。經由碑上刻著魯王生平的726字,確認該墓為魯王真墓,此碑即「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同時出土的文物還有永曆通寶鑄幣等;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憂心古物保存,將之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魯王壙誌自此與魯王墓分離,遠走臺灣。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1年(民國100年)鑒於「皇明監國魯王壙誌」,以其文獻記載價值,「對於臺灣南明史的研究有高度重要性」,「它釐清了一段鄭成功退至東南小島,打算以臺灣為據點,在南明時期的歷史」等因素,提報並經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係該館6萬多件文物獲評定的僅有5件國寶之一。 金門縣府與地方人士曾數度表達想迎回魯王壙誌,包括1994年間,金門選出的立委陳清寶領銜46位立委提案;時隔多年,2014年12月27日,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拜會甫上任金門縣長陳福海,陳福海縣長再傳達爭取意願,盼讓壙誌回到金門展,重現金門與南明這一段影響國族、台澎發展的重要歷史印記,並帶動金門文化觀光;陳福海縣長此一歷史呼聲,即獲得時任張譽騰館長的認同與大力支持。 2017年適逢金門開基1700年,以及曾寓居金門8年反清復明的皇明監國魯王朱以海400年冥誕,國立歷史博館透過「大館帶小館」促成此一盛事,亦獲文化部全力支持,決定在魯王冥誕時讓國寶返鄉,自6月9日至8月30日於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B1藝文特區進行為期3個月特展,將成吸引兩岸史界重新正視南明史的金門盛事,並帶動金門歷史文化觀光潮。 國立歷史博物館表示,博物館返還文物近年成趨勢,但國立史博和金門史博多次協調後,已達成金門史博館是典藏魯王壙誌最佳場所的共識,因此魯王壙誌返鄉後仍將回到國立史博館;但國立史博館將以3D列印1:1大小比例複製壙誌,並將成品後製舊化且上色,讓外觀線條與原作盡量擬真,將之在金門永久展示,好同時兼顧文物遺產保存和教育推廣意義。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表示,為配合國立歷史博物館魯王壙誌及該館收藏的珍貴南明文物到金門展,金門史博將從歷史與文學視角發揮,以「南明詩韻:魯王.歷史.文學.島嶼誌」為主題推出首屆兩岸詩會,邀請詩人、史學者、文學家、藝術家參與賦詩,深化活動歷史、文學底蘊,期以發揮: 1、落實金門文化園區發揚文物典藏及博物館教育精神,深化兩岸文物交流內涵,行銷推廣博物館的亮點,提升金門歷史能見度,刺激文化觀光產業發展,推動開啟兩岸學術藝文合作新歷程,維護共同的文化資產,展現金門在兩岸當代史上特殊共有的回憶與和平資產,及其守護任務。 2、藉由國立史博館與金門史博館,兩館首度跨海合作策辦國寶展出,以及採用文物借展、科技展現方式,並結合史蹟,過程中,將讓兩館在展示設計與佈展、運輸、展品的安全維護,文物狀況表以及展場環境控制等各項工作合作,帶入博物館的理論與實務經驗,達到觀摩、學習、交流、人才培訓的效應。 3、藉由兩館文物借展的交流、溝通,再與博物館觀眾產生「台灣學」與「金門學」的連結、互動、對話,發展以金門為核心的《南明學、宗族學》學術價值,彰顯金門在中華文化特殊的歷史地位,有助了解地方文化體,在時代中不斷地重新構造的過程中,以此豐富自身的文化與文化主體性之建構。 4、深耕金門藝文人才培育並且鼓勵創作,連結金門藝術、人文、歷史等資源特色,帶動金門文藝創作產業、提昇競爭力,豐富館藏,提昇藝文內涵,達到推廣博物館的觀光亮點,增進文化園區與博物館之專業文化形象,落實金門文化園區發揚文化典藏的精神、承傳閩南文化、開拓文化產業特色,並提升兩岸文化交流及創造金門新時代藝術內涵,推動金門歷史文化與藝術之多元發展,活絡兩岸三地藝文人才與工藝家,增進交流與觀摩。 2008年,佛光大學歷史所教授卓克華在《古跡·歷史·金門人》書中寫魯王這一段: 從古蹟的視角切入金門人的歷史與人文,史學與文學的碰觸交融,讓卓克華教授在冷峻的歷史之眼下,又帶感性的土地詠嘆,在他嚴肅考察魯王朱海留下的「漢影雲根」摩崖石刻後,收筆前,忽又忘情地揮寫著,「驀然驚見一個落寞身影沒入蒼茫海天之中,遠遠地,悠悠地,傳來一聲廣遠的嘆息!」 「廣遠的嘆息!」 一個末代王朝的背影、一個末路王孫的悲情,盡在「番薯王」朱以海的「漢影雲根」裡,承受南明歷史的載重量。 國寶首度出海、首次返鄉,也是歷來金門文物層級最高的展覽,國立歷史博物館與金門歷史博物館將合作出版活動成果專輯,作為兩岸南明研究重要文獻及金門鄉土教材;典藏、鏤刻詩文,邀請詩人賦詩,留下鄭愁予等名家手稿,手稿典藏金門史博館,並爭取推動詩文鏤刻太武山魯王公園;藉由展覽、活化古官道,打造南明歷史迴廊、金門詩路!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1959年金門構工部隊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西紅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公分,寬140公分,墓碑高120公分,露出地面20餘公分,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塚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1959年冬,蔣中正巡視金門時指示金門縣政府在太武山小徑建築新墓,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此即小徑魯王新墓的由來。至今每年農曆5月15日魯王生日,金門縣都會在魯王墓舉辦祭典。 盧根陣表示,「魯王冥誕400年:國寶壙誌金門特展」展覽期間,自6月9日起至8月30日止,歡迎鄉親遊客蒞臨參觀;歷史民俗博物館開放時間為9時至17時(每周一休館),詳情請洽082-351032。(照片由金門文化園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