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金鑲樺皮鳳冠 草原遊牧民族獨具

yam蕃薯藤新聞/文/陳小凌 2017.05.12 00:00
草原遊牧民族的不羈與浪漫,在許多影片或歌謠被傳頌,但你想了解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的真實生活嗎?正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的「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帶領我們一窺原始風貌,涵蓋現在的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同時包含十餘件從來沒有公開展出過的作品;例如金鑲樺皮鳳冠頂飾件,一件用北方常見的樺樹皮製成的鳳鳥,戴在清代宮廷后妃的髮冠之上,呈現宮廷珍寶蘊含游牧民族風情的文化特色。 故宮林正儀院長表示,展覽特別感謝蒙藏委員會的支持,提供蒙藏服飾供拍攝以製作電腦互動裝置,未來亦將展陳蒙古包,更有西藏蒙古歌舞表演與服裝走秀。希望透過「貴貴琳琅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與各項活動的舉辦,讓觀眾可以領略游牧人在草原上獨特的生活方式、宗教思想以及與自然共存的和諧美感。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 故宮珍藏的清代蒙回藏文物數量豐富,完整呈現清代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密切的往來互動,展覽共分為「尊貴的飲食器用」、「藏傳佛教的浸潤」、「珊瑚與松石的對話」與「超越國界的珍寶」等4個單元,包括最能反映蒙藏各族飲食習慣的用具〈木碗附嵌綠松石鐵鋄金盒〉、做工樸實卻極具西藏地方工藝特色的〈嵌珊瑚松石冠頂〉及六世班禪於乾隆皇帝70歲壽辰進呈的〈嘎布拉數珠〉等,透過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質,進而想像古代草原民族的不羈與浪漫,了解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真實生活中的移動遷徙與抉擇。 策展人故宮陳慧霞副研究員指出,展覽共分成四大單元。第一單元為「尊貴的飲食器用」,展品包含具有藏族人特色的木碗,搭配珍貴的嵌綠松石金屬盒,令人讚歎游牧民族與自然共存的巧思與創意,瞭解游牧文化如何與自然共存;第二單元為「藏傳佛教的浸潤」,展出十八世紀椰子念珠、嘎巴拉(骨質)念珠等,除了說明蒙藏族在信仰與生活上的結合之外,還可以從中觀察其與現代人常佩戴的念珠之差異,認識信仰與生活的結合。 「珊瑚與松石的對話」與「超越國界的珍寶」第三、四單元,其中以美麗飾件最為吸引人目光,藏族人喜愛的紅珊瑚與綠松石,隨性、自由又帶著神秘氣息;而回族伊斯蘭文化的紅寶石、祖母綠在黃金的陪襯下,則顯得耀眼而炫麗,可一睹游牧民族色彩絢麗的獨特美感,欣賞多元文化工藝技術的交會。 故宮貼心建議母親節陪著媽媽來看展覽,欣賞喝奶茶吃糣粑用的木碗時,不要忘了感謝媽媽對我們飲食生活起居的照顧;一邊看著豔麗的寶石飾品、伊斯蘭文化與婚禮相關的頭飾、面紗時,記得一邊傾聽媽媽敘說當年種種的風采;並以念珠祈福,願天下的媽媽健康喜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