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是否插鼻胃管 應顧及病患生活品質

中央廣播電台/王韋婷 2017.05.11 00:00
照顧高齡長者時經常遇到是否要替患者插鼻胃管的問題,該怎麼做出醫療決定,往往引發家屬之間的紛爭。醫生建議,除了插鼻胃管,其實也可以考慮其他替代手術,不僅免除插鼻胃管痛苦,成功率也很高。立委也認為,應該要有完整評估機制,而不要輕易讓患者插鼻胃管。

◎插不插鼻胃管 家屬陷入兩難

作家瓊瑤近來為了是否替罹患失智症的丈夫插鼻胃管,和其他家屬產生紛爭,登上媒體版面;家屬照顧病患時,該不該替他們插鼻胃管也引發討論。

失智症、中風病患或者高齡長者經常出現咀嚼或吞嚥困難,將影響營養和水份補給、給藥方便性,也會有餵食時間太長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照顧上的困難,插鼻胃管往往成為解決方法,以避免嗆咳或吸入等後遺症。然而,病患插鼻胃管之後,病患喪失進食快感,導致沒有食慾,可能因為鼻子上插著一條管子,而感到生活沒有品質或失去自我尊嚴等,甚至有些患者必須被約束,以免他們自行拔除鼻胃管;長期插鼻胃管也會出現胃食道逆流、鼻腔組織傷害等問題。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理事長黃純德表示,根據數據評估,台灣可能有30萬人飽受咀嚼吞嚥障礙所苦,可見是否插鼻胃管將成為普遍問題,不能忽視。他說:『(原音)譬如說像是腦神經組織疾病、病變,像是中風、失智的問題,他在很多口咽部癌症病人、腦性麻痺、罕見疾病兒童,或者甚至極低體重早產兒,他們都有咀嚼吞嚥障礙問題。我們曾經做了一個統計,推估起來,台灣大概會有30萬左右的人口有咀嚼吞嚥障礙。』

◎顧及病患尊嚴 還有更好選擇

黃純德表示,他去日本的照護機構考察時,發現當地長照機構內完全沒有插鼻胃管的長者,與台灣情況大不相同。他指出,這是因為日本規定插鼻胃管最長不得超過6週,醫師如果判定病人無法經由嘴巴進食,會考慮其他不影響病人尊嚴的治療方式。

高雄醫學大學腸胃內科醫師郭昭宏表示,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是取代插鼻胃管的一個好選擇。他指出,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在於腹壁經皮穿刺到胃中,放置一條餵食管做為餵食之用,手術時間短、傷口小、照護方便,成功率高達97%,患者術後如果要吃排骨便當,經過調理機處理後餵食,都沒有問題。郭昭宏說:『(原音)經皮內視鏡胃造管管徑大概是8mm,把經皮內視鏡內造口做好之後,你只要買一個排骨便當,去骨,用果汁機打一打,都可以灌進去,所以完全在營養負荷上,完全遠大於鼻胃管。』

◎是否插鼻胃管 應建立完整評估機制

立法院厚生會長、國民黨立委盧秀燕表示,是否要替病患插鼻胃管,讓家屬陷入掙扎,為了顧及醫療品質和患者照顧,國內必須建立插鼻胃管及拔除評估機制,讓家屬獲得更專業的建議,做出治療決定。盧秀燕說:『(原音)應該要有各方面團隊跟制度建立,包括醫師、牙醫師、藥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包括營養師、呼吸治療師、照護員等等,家屬通通應該要有這樣的機制在,如果可以把這樣的評估機制跟系統、團隊建立的話,就可以協助醫生跟家屬做決定。』

衛福部照護司長蔡誾誾表示,插鼻胃管的患者中有些是可以復原的,衛福部正推動臨床醫事人員建立這樣的觀念,對於出院的病患評估是否拔除鼻胃管;她也表示,2015年評鑑的照護機構中,有將近九成機構在照護過程中視病人情況,如果可以吞嚥餵食,就評估是否拔除鼻胃管。

蔡誾誾表示,護理機構評鑑只是第一步,在未來長照制度中,衛福部希望照護機構願意提供更多人力協助病人緩慢進食,而在這方面的補助也會比較充裕。她說:『(原音)後面現在長照給付補助,我們希望改善過去,因為用鼻胃管餵食比較快,由口訓練、由口餵食比較慢,對我們護理人員跟照顧服務員來講,我們慢慢希望他願意花這樣人力提供比較慢的餵食動作,配合吞嚥訓練,這一塊未來在補助上會比鼻胃管餵食相對高一點。』

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高齡者可能都會面臨失能的情況,除了提供良好的照護, 如何不讓患者在痛苦和折磨中度過晚年,安享最後的人生,也是長照制度要思考的議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