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際博物館日揭幕 揭露記憶的缺角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7.05.10 00:00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配合今年主題「博物館與爭議性歷史:在博物館述說難以言說的故事」,文化部也以「記憶的缺角-不易說的秘密在博物館」為主軸,串連台灣官方與民間博物館策劃一系列活動,宣示與國際接軌的決心,並鼓勵各界用更自由、開放的心態看待博物館今日做為傳達國家社會記憶的重要角色。

文化部次長楊子葆10日出席國際博館日開幕記者會時指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聚焦爭議的歷史議題,由於正好適逢台灣解嚴30週年,他要特別轉達目前正出訪梵蒂岡的文化部長鄭麗君的話,強調唯有自由才是文化的基礎,而在博物館似乎逐漸流失影響力的今天,希望各界都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博物館的角色,同時透過多元的策展方式,挖掘出被隱藏的人民歷史生活記憶的缺角。楊子葆說:『(原音)在我們這個時代,博物其實更有意思,然後換個角度,不管是策展人、博物館的經營者,或者欣賞的人,都換更自由、更開放、更解嚴,或者願意去看一個藏在沙發底下、藏在的角落裡面缺角的記憶。』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部與教育部轄下博物館及故宮都參與了文化部舉辦的「在博物館尋找記憶的缺角」活動,從人權與民主角度、社會運動、土地倫理、族群關係、環境保育等面向,或博物館自身角度,透過主題活動,探討多元爭議的議題。

文化部同時推出「秘密展品大賞」線上策展活動,集結各博物館擇選的秘密展品故事,藉由影像或文字娓娓道來。像是日治時期的樟腦採集,就反映了台灣在全世界扮演貿易角色,以及因為其龐大利益所產生背後的血腥黑暗歷史;金門出土的南明「魯王壙誌」不只是國寶級文物,更因為魯王墓的發現,確定魯王其實是死於氣喘,而非「明史」中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同時反思仍有許多尚未被揭露的史事或課題,期望在博物館場域被討論或呈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