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電影節「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展於桃園光影電影館開展,楊德昌導演昔日工作夥伴余為彥製片、柯一正導演、混音師杜篤之、小野編劇,以及他提攜入行的弟子鴻鴻和王維明兩位導演,都特別前來參觀展覽,並在會後講座上和觀眾分享與楊導共事的點滴,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親自前來向楊德昌導演致敬,並向六位重量級台灣影人致意。另外,促成「電影製造歷史」單元的台北歌德學院,也由院長羅岩代表出席,這個單元透過德國與東亞各國的八部劇情電影,探索電影中所呈現的人民記憶。由於光影電影館所在的馬祖新村原本是眷村,放映廳刻意保留當年的標語,在此舉辦「電影製造歷史」單元,更彰顯了電影所呈現的大眾記憶與官方歷史的對比。 今年適逢楊德昌導演逝世十週年,「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將放映楊導電影作品,也舉辦靜態展,介紹楊德昌的生平與電影成就。並展出劇照、工作照及其親筆創作的劇本手稿、示意圖、漫畫等。藝術總監吳乙峰導演更率隊專訪余為彥、柯一正、杜篤之、小野、鴻鴻、王維明、陳博文、陳湘琪、魏德聖、姜秀瓊、唐從聖、張震、陳駿霖、陳希聖、虞戡平共15位影人,在展場完整呈獻影人訪談影片,各自回憶他們所認識的楊德昌導演。多位由楊德昌帶入行的年輕導演也將在電影節期間放映他們受楊導拍片態度所影響而初執導筒的作品,包括鴻鴻的《三橘之戀》、王維明的《真實影像》、姜秀瓊的《跳格子》、魏德聖的《七月天》、陳駿霖的《美》等等,余為彥也將在電影節首映他的新作《嫐》。 記者會前,歌德學院院長羅岩便搶先參觀楊德昌特展,一眼就注意到楊導當年決定放棄學業返台拍片的關鍵便是看了德國新浪潮導演荷索的電影《天譴》,而小野老師也在記者會上特別感謝歌德學院,他說自己當年學成返台後在德國文化中心看了一系列德國新浪潮電影,包含荷索、法斯賓達和溫德斯等人的作品,感嘆台灣電影和德國電影的差距,但沒想到幾個月後,就與楊德昌、侯孝賢及柯一正導演等人開始了台灣新電影的運動,而且意外地發現兩者的創作脈絡如此相似。 小野表示自己跟楊德昌經歷吵架到不再往來,一直到楊德昌過世之後才開始看他的電影,所以感嘆過去未曾真正了解楊德昌,這次為了特展,也特地翻箱倒櫃找出所有楊德昌的手稿借給策展團隊,剛從香港電影節返台的小野也特別帶回楊德昌的紀念特刊送給市長,感謝桃園電影節特別舉辦楊德昌致敬單元;而曾經跟楊德昌同居三個月的柯一正導演,描述當時兩個人共同開發電影故事的過去,當時兩人總共創造了21個故事,柯導的3個故事都拍出來了,而楊德昌的18個故事只拍了《海灘的一天》,其餘的全都放棄,柯導表示這是楊德昌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 歌德學院是推展德國文化的重要機構,推廣德國電影不遺餘力,「電影製造歷史」單元是一次對話的嘗試,讓德國與韓國、中國、香港、日本與台灣等東亞國家透過電影中所呈現的大眾歷史進行對話,除了影片放映,邀請來自德國與韓國的電影學者,進行一場東西經驗交流講座。 這個單元選映影片呈現不同政權之下人民生活受到政治外力影響的故事:包括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白色恐怖時期的社會騷動為題,韓國金綺泳的《玄海灘為證》,講述韓國少年兵為日本殖民國打仗的故事,姜文導演版《鬼子來了》是中國農民遇上日本兵的黑色喜劇,王童的《香蕉天堂》也以喜劇調性講述跟著軍隊身不由己遷移來台的小兵的故事,萬仁《超級大國民》勾勒一名政治犯的自我救贖之路;日本電影大師大島渚的《儀式》則是二戰後日本少年從滿州國回到母國,困在僵化的父權體制中。作為東西對話,本專題選映了生於東德的克里斯欽.佩佐所導的《為愛出走》和《回不去的時光》兩片,展現德國二戰到分裂到統一的當代歷史中,劇中人國家機器掌控的非常狀態下所展現的人性。 桃園電影節選映80部電影,紀錄片與劇情片各半。電影節主題講座:5/20「東西對望:電影中的人民記憶」和5/21「紀錄片中的道德問題」,請上官網報名。桃園電影節電影票可在便利商店年代售票系統及桃園光影電影館購買,影展手冊線上版:https://goo.gl/jwpaF8。詳細資訊請至2017桃園電影節官網及臉書粉絲頁查詢。邀請全台影迷於5/12至5/25一起來桃園看電影、參觀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