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慶祝創校106年暨在台建校61周年 清大舉辦論壇擦出農工科研火花

大成報/ 2017.04.21 00:00
【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4/20以舉辦「21世紀與未來-台灣生物經濟高值化」論壇的方式,慶祝創校106年校慶暨在台建校61周年,邀請兩位傑出校友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文權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仲明對談,由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主持,擦出清華科研的火花。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為論壇開場時表示,劉仲明及李文權這兩位工、農技術研究院的院長很巧合地都是清華的校友,是連結產學研的樞紐,再沒有比他們對談擦出的火花更好的慶祝校慶方式了。賀陳弘也盛讚張善政「望之如農,即之也工」,有從農的實務經驗,兼具工程師的邏輯條理,是最適合主持這場工、農科技對談的人選。

論壇中對目前時興的「植物工場」有許多討論。張善政說,他在花蓮種了3年的南瓜,第一年飽受果蠅之害,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得到一位年輕農民的幫忙,才漸漸擴大種植規模。張善政的南瓜田採露天種植,日照充足,種出來的南瓜色澤鮮艷,雖仍受到果蠅之擾,但也得到蜜蜂授粉之益。

相較之下,幫助張善政的這位年輕農民採用的是網室種植,果蠅飛不進來,但要幫忙授粉的蜜蜂也進不來,得「租」蜜蜂來授粉,且租來的蜜蜂只在蜂箱附近授粉,令人苦惱。有人問為何不用毛筆點一點、人工授粉?張善政透露,毛筆授粉的南瓜形狀凹凹凸凸、長得很奇怪,賣得不好,不如蜜蜂授粉的渾圓漂亮。蜜蜂及人工授粉南瓜形狀的差異,也令張善政思考植物種在人造空間及大自然環境之間的差異。

但工研院長劉仲明指出,要增加農業產量的重點,在於找出最佳控制環境的模式,工研院目前已用調整網目高度的方式,讓會啃食果實的鳥進不來,但蜜蜂卻飛得進來,仍可進行授粉。且以荷蘭的經驗為例,只要環境控制得宜,植物工場的番茄產量不只增加1、2倍,而是增加10倍、20倍。

農科院長李文權表示,目前台灣的農戶平均耕作面積只有0.8公頃,產量再怎麼提升也有限,一定要設法加值,如導入文創、行銷,朝精緻農業發展,且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發展,未來才有希望。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博士,曾擔任高速電腦中心主任、Google亞洲硬體營運總監,現任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張善政自離開公職後,挪出許多時間在花蓮務農,與土地結緣後,也對生物經濟未來發展產生興趣。這場論壇今天下午在清華大學綜合二館8樓舉行,師生熱情參與,座無虛席,許多學生甚至坐在走道間,也要聆聽這場精彩對談。

(圖由清大提供/清大舉辦「21世紀與未來-台灣生物經濟高值化」論壇,邀請兩位傑出校友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文權(左)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仲明(右)對談,並由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中)主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