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400年前閩南話 中研院透過史料重現

中央廣播電台/楊文君 2017.04.14 00:00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及多所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裡尋獲一份距今約400年,厚達千頁的《漳州話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堪稱本世紀在明代閩南話史料發掘中最重要的發現。中研院今天(14日)公布研究成果,透過手稿上的拼音符號,將可以「聽到」17世紀在馬尼拉及北台灣閩南人的語言。

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及塞維亞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前往西班牙及菲律賓等地的檔案館,蒐集16、17世紀有關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西班牙史料,3月底更在菲律賓馬尼拉尋獲厚達千頁的《漳州話詞彙》,一窺當時閩南人的用語及生活。

計畫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毓中指出,《漳州話詞彙》並不是中研院率先發現,這本史料早已被編目,電腦上都能檢索,但中研院是唯一看出其價值的單位,堪稱本世紀明代閩南話史料發掘最重要的發現,透過手稿上的拼音符號,將可以「聽到」17世紀在馬尼拉及北台灣閩南人的語言。他說:『(原音)我解說一下這個字典的結構,前面是西班牙文的部分,再來就是漢字的部分,再來就是漳州語拼音的部分,甚至還有三分之一有官話的拼音,這個字典為什麼珍貴呢?過往字典字數可能也很多,但缺乏漢字,也就是說,有了漢字之後,我們就可以瞭解了。』

李毓中說,經過考證,《漳州話詞彙》撰寫於西班牙人殖民北台灣期間,也就是1626年至1642年間,比康熙字典早了將近百年。手稿中出現台灣地名「北港(Pag Cang)」、「雞籠(Quey Lang)」、「淡水(Tam Chuy)」等詞彙;今日使用的「洗門風」(Sey Muy Hong),也被西班牙人編進詞彙中。

中研院指出,《漳州話辭彙》的內容可從西班牙人的角度瞭解閩南人在台灣及東南亞活動的足跡,並有助於瞭解現今台灣與東南亞閩南話的流變,重現400年前閩南話的語音。同時,也為新南向政策增加學術與文化交流的契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