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立委質疑變相懲罰農民 農糧署澄清

中央社/ 2017.04.07 00:00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7日電)農糧署收購契作國產硬質玉米,被發現有進口基改玉米混充,一紙公文降低收購數量上限,遭綠委陳亭妃批評變相懲罰農民,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說,收購價仍高於二期稻作。

台南市鹽水區種植契作硬質玉米農民上午至立法院向民進黨立委陳亭妃陳情指出,農糧署一紙公文驟然降低硬質玉米契作收購數量上限,嚴重影響農民收益,要求農糧署重新檢討,恢復按照往年每公頃收購7公噸。

陳亭妃批評,政府要任何調整,都要基於信賴保護原則,不是發現契作玉米有基因改造玉米混充,就突然一紙公文改變政策,農民不是發動混充事、也不是用基改玉米的人,結果卻要跟著受苦,等於變相懲罰。

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表示,104年收購硬質玉米時,有些地區發現有混充現象,廉政署政風處要求農糧署檢討,採取防範措施,農糧署105年6月將收購玉米送驗了解是否混充基改玉米,這就是為什麼105年10月會有這樣的政策改變。

林麗芳說,過去3年硬質玉米全國產量每公頃平均上限5.8公噸,農糧署往上加到每公頃以6公噸,訂出6公噸上限,且堅持每公頃用新台幣9元收購;農糧署也被檢討不應該用9元,因為國際市場價格只有6元多,但農糧署挺住這樣的壓力。

她說,農民憂慮超過6公噸沒人收購,這可能有誤解,6公噸以上農糧署仍然收購,要求全國農會以市場價格收購,其中有些價差,政府還是會補助。

「農民種植硬質玉米,政府每公頃有4萬5000的元獎勵金,還補助每公斤2元的烘乾費,每公頃以5400公斤來算,烘乾費再補助1萬800元」,林麗芳說,再加上銷售費,扣掉生產成本,平均農民收益每公頃實際有6萬到6萬5000元,遠遠超過第二期水稻稻作。

她說,政府制定政策,沒有辦法讓每個人百分之百滿意,但有考慮到整個衡平性、政府的財政以及後面監督,全方位考量下才做這樣決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