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一份值得大家關注與深思的民調結果

美麗島電子報/朱駿 2017.03.29 00:00
無論如何,這份民調已經開兩岸民調風氣之先,走上深度挖掘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認知程度之路,長期以往地做下去,必能對台灣人民在兩岸關係的認知上做出重大貢獻,值得鼓掌讚賞,恐怕很多研究兩岸的權威應該虛心地放下身段,好好研究與反思這份民調所隱含的縱深吧!朱駿 / 評論

美麗島電子報3月分又公布了民調,更進一步挖掘兩岸關係的意涵在台灣民意中的反映,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民調,也是研究兩岸關係民調的一個新方向與新起點,值得喝采。當然,了解越深,越容易發現台灣在這方面的盲點與困境,時間一長,應有助於台灣朝野坦誠面對事實,找到出路。

題目一開始,受訪者就以81%的極高比率負面評價了台灣目前的經濟情況,第2題結果反映有45.7%的受訪者不信任蔡總統,第3題則顯示58%的受訪者不滿意蔡總統執政的總體表現。以台灣上下一般念茲在茲、常掛嘴上的議題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事實來看,這3題最大的潛在壓力應該在第1題負面評價的81%,這表示,若是這個基本盤的壓力持續不變的話,不信任與不滿意都還有持續發展的空間。

信任者高於滿意者10.3%表示有一些不滿意者願意再給蔡政府機會,畢竟,執政還不滿一年,但不滿意者高於不信任者12.3%,若就道理而言,滿意不滿意其實比信任不信任重要,更能映射受訪者心中真實的需求。第2與第3兩題之間的對照透露出,長期不滿意的結果必然會拖垮信任度,如果情勢不改變,信任度高於滿意度10.3%的情況能維持多久?這是蔡政府必須謹慎思考評估的。

同時,台灣老百姓已經長期被灌輸「要拚經濟,不要拚政治」的錯誤觀念,對照81%的人不滿意台灣經濟情況的事實,以此為標竿,不滿意者還有約23%的成長空間,一旦不滿意度朝此方向運動,也必然會帶動不信任度的增長,應無疑義。不知蔡政府是否有感覺與相應的心理準備?

蔡總統目前還可以稍稍感到安慰的是,對民進黨的好感度較諸於對國民黨的高出9.5%,但在前述的81%壓力下,這其實是脆弱的優勢。不過,對國民黨的反感度還高於執政的民進黨5.6%,這肯定是賞給國民黨的一大耳光,國民黨上下應該痛下決心,自我檢討了。

由第6到11題的提問內容可以看出,這份問卷的主要重點其實是放在兩岸關係。第6題問到對中國共產黨的好感與反感,若能問出其原因就更有價值,也可以看出究竟有多少台灣人民對中共政權具有符合事實的認知,這種認知其實關係到台灣在兩岸關係中與對岸應對的有效性問題。有好感的佔到16%,不可諱言的,這是台灣上下必須注意的發展。

第7題的答案顯示有51.2%的受訪者認為蔡總統在處理兩岸事務上不如馬英九,認為兩岸關係變好者只有可憐的3.7%,遠遠低於第3題29.5%的滿意者,顯示有超過20%以上對蔡總統總體表現滿意者是對其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不予認同的。而兩岸關係到目前為止或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還是會直接影響到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之結果的最重大外在因素,這可能是蔡政府不能輕忽的重點之一。

第9題問的是大陸方面的「一中原則」,第10題則是問台灣方面的「憲法一中」(與馬英九的「一中各表」有細微差異),第11題問的是美國的「一中政策」,但是忽略了真正最接近事實基本面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既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包括互不為代表的兩岸領土聯集合」,殊為可惜。

其實,截至目前憲法一中、一中原則、一中政策共同有一個沒有被明白說出的交集,就是兩岸領土的聯集合,問卷若能問到這一點,可以清楚認知到台灣民眾有多少的兩岸認知能力,那就太棒了。畢竟,認知能力是發展實質能力的最根本的基礎。

從這幾題答案看來,受訪者對這些概念的反映是針對這些概念的主張者而發的,而非出自對兩岸事實情況的認知與思考,也反映出一項可能的事實,台灣民眾對兩岸問題有看法,但看法可能多來自一己的主觀情感或情緒,而非事實。這是台灣上下的大盲點,政治人物若是一直消費此盲點,勢必造成台灣的困境,而此困境就如同是自己不斷深挖的坑,只會令自己越陷越深。

第12題「請問,如果美國要協助台灣增加自信和實力,您認為以下哪一項對台灣比較有幫助、或是應該最優先?」的問法有些弔詭,既然是要靠美國栽培,如何能提升台灣的「自信和實力」呢?應該是增加台灣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對別人依賴越深越難培養出真正的「自信和實力」吧?同時,在現行國際體制下,「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其實會一直彰顯大陸的「一中原則」,這可能是受訪者未加深思的吧?

最後一題問到藍綠人物適合當總統者,沒擺上自認賦有天子命的吳敦義,是一點小小的遺憾。

無論如何,這份民調已經開兩岸民調風氣之先,走上深度挖掘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認知程度之路,長期以往地做下去,必能對台灣人民在兩岸關係的認知上做出重大貢獻,值得鼓掌讚賞,恐怕很多研究兩岸的權威應該虛心地放下身段,好好研究與反思這份民調所隱含的縱深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