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牡羊座勇往直前!職場無敵、創業成功必知的抗壓技巧

華人健康網/記者林芷揚/台北報導 2017.03.28 00:00

三、四月出生的牡羊座,個性大多積極上進、充滿自信,企圖心很強,喜歡挑戰自我,為了理想總是勇往直前!這麼有衝勁的性格,在工作上似乎很吃香?人生勝利組的心理秘密,就讓臨床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告訴你!

各行各業壓力大 職場百態

進入職場後,人人都希望在工作上發揮所長,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現代社會高度競爭,加上環境不景氣,無論是小職員還是大主管,都在想辦法脫穎而出;有些人甚至勇敢創業,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夢想!

精神科醫師溫閔凱表示,臨床上常有上班族前來求診,煩惱不外乎是老闆難溝通、同事難相處、業績難達標、失業沒前景等,其中包含行政人員、房仲業者、美容工作者等,各行各業都有不小的壓力。

辦公室人際關係複雜,當別人都在談論同事間的八卦,該如何應對?

【案例1】同事八卦非得加入?

一名行政人員工作做得不錯,但周圍同事喜歡道人長短,而這名行政人員不愛八卦,不想加入討論,反到變成異類!長期身處八卦網絡之中,變得只要踏進辦公室,就開始頭痛、冒冷汗、渾身不舒服,甚至影響工作效率。

「危機就是轉機」,溫閔凱醫師建議,既然不適合繼續待在辦公室,而這名行政人員也不排斥與外人互動的工作,不如轉調為業務人員試試看,沒想到表現亮眼,也解決了上班的煩惱!

受到老闆指責、怪罪,你卻百口莫辯?面對難以溝通的老闆,該如何是好?

【案例2】老闆難溝通只能忍?

一名專職美甲、美睫的美容從業員,技巧優秀、表現良好,美容工作室的老闆請他指導新進員工,但只要新人表現不佳,老闆就會怪罪這名美睫師,甚至要求連坐處分,讓美睫師工作時總是戰戰兢兢,也覺得自己被冤枉很不甘心!

所謂「化悲憤為力量」,溫閔凱醫師建議美睫師,先從負面情緒中跳脫出來,重新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性評估處分的合理性;確認自己有理之後,再向老闆說明平時如何教導新人,讓老闆了解自己並非不負責任,蓄意造成公司損失。所幸,心平氣和地溝通之後,誤會解除,老闆願意自行吸收損失!

還有一名房仲人員,近期成交量不佳,每天早上醒來都充滿壓力,又是怎麼調適的呢?

房仲人員業績不理想,心理壓力大,該怎麼突破困境?

【案例3】業績太差無法突破?

房市不景氣,對房仲業者來說,無疑增添壓力!一名房屋仲介員苦於成交量太低,手上的房子總是賣不出去,眼看每個月的業績都很慘淡,每天早上醒來,壓力就好大!

溫閔凱醫師建議他,將「成交」這個大目標切割成階段性的小目標,一步一步來。比如,第一步,鼓勵自己每週開發5~10個新客戶,累積一個月之後就有20~40個新客戶;第二步,要求自己在一個月內加強與潛在客戶的互動;第三步,再嘗試從基本盤中找出買主。

這名房仲人員就這樣,按部就班培養客戶,每達到一個小目標就增添一點自信心,不像原本一想到「成交」兩字就一籌莫展。心態調整了,行動也積極了,成交率果然逐漸提升!

壓力釀自律神經失調 影響遍及全身器官

從以上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想在職場成功,除了客觀條件,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當我們擁有堅強的內在力量,即使環境險惡,也可以化阻力為助力,順利達標,而「抗壓性」就是人生勝利組的必備特質!

壓力過大容易引發頭暈、偏頭痛、心悸、胸悶、噁心、胃痛、手抖、手汗、便祕、拉肚子等症狀。

溫閔凱醫師指出,壓力過大不只精神上難受,還會引發許多生理困擾,包含:頭暈、偏頭痛、心悸、胸悶、噁心、胃痛、手抖、手汗,以及便祕、拉肚子等大腸激躁症症狀,甚至可能造成女性經期紊亂、男性性功能下降等問題。

事實上,身心本來就會互相影響,一旦壓力指數上升,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全身各個器官,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症狀。

抗壓性越高越好?持久性才是關鍵

因此,懂得排解壓力、甚至聰明利用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不過,溫閔凱醫師提醒,「抗壓性」並不是拼命忍耐壓力的能力,而是對壓力的正確承受性。另外,與其追求「高度」抗壓性,不如培養「持久」的抗壓能力,才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更好!

以下教大家4個提升抗壓性的小技巧,就算是天生抗壓性差的人,也能馬上學會!

把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的小目標,按部就班,就可以在壓力較小的狀態之下逐步實現理想。

技巧1. 找出壓力源,分解大目標

當你因為工作而心情低落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原因。不妨問問自己「我為了什麼不開心?」「這些雜事中,哪一件讓我壓力最大?」「這次出差,我最擔心的是哪個部分?」如果壓力是出於缺乏自信,可參考上述房仲人員的案例,將遠大的目標切割成階段性的小目標。

溫閔凱醫師表示,人類的直覺性很強,只要能做出一點點成績、獲得一點點回饋,就會受到鼓舞,進而增加信心,有了自信,就有更強的動機繼續努力!

因此,與其想著搖不可及的大目標而嘆氣,不如從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的小目標著手,短期內看到成果,體會「原來我可以!」累積一陣子就會更靠近大目標,使夢想不再是夢想,而是可以具體實踐的理想。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之後,就可以專注於完成當下的任務,不再胡思亂想,若遇到困難則要勇於向外求助,或是補強自己的知識、技能。

技巧2. 專注眼前任務,承認自己的不足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之後,專注於實現眼前的小目標即可,不需要再擔心其他事情,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只要完成手邊的任務,就可以往下一個小目標邁進,不斷進步!

如果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溫閔凱醫師建議,大方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向外求助、補強。無論是諮詢前輩、請同事協助、買書自學、參加講座、上補習班等都是好方法,可以減少壓力。如此一來,也不必擔心能力不足、缺乏經驗而焦慮了。

這麼做不但不丟臉,反而有助於加速達成目標,怕就怕明明力不從心,卻硬著頭皮去做,對自己反而沒有好處。另外,現在也很流行在職進修,或是考取證照來培養第二專長,加強競爭力,這也是減少日後工作壓力的好辦法!

容易緊張的上班族可以提早進公司,從容地喝咖啡、整理思緒,做好準備迎接一天的工作,可以減少壓力與焦慮。

技巧3. 提前準備,穩定情緒

對於天生就比較神經質、容易緊張、常常胡思亂想的人,不妨將各種事情都提前規劃、執行,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準備,可以減少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性。

平日上班,也可以提早15~30分鐘到公司,從容地喝咖啡、收信、規劃今日工作進度、確認代辦事項、複習上台報告內容等等,都有助於穩定心情、減少壓力,並增加工作表現。

處在高壓環境時,建議進行正念思考,不帶批判性地思考事件,專注於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焦慮於自己有沒有能力。

技巧4. 正念思考,配合腹式呼吸

處在高壓環境時,如果正面思考沒幫助,記得試試看「正念思考」!溫閔凱醫師表示,此時應抱持中立的態度看待眼前的人事物,思考時不帶批判、不給予好壞的價值判斷,只要冷靜、理性地分析該如何處理;不考慮自己「會不會」,而是該「怎麼做」,有助於聚焦在問題本身,減少情緒起伏、降低壓力。

同時,還可以做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來舒緩心情。漸進式肌肉放鬆法是透過肌肉緊繃與放鬆的過程來釋放壓力,可以從最簡單的握拳開始,用力握緊10秒,接著瞬間放鬆20秒,再重覆以上動作,可以放鬆肌肉、抒解壓力!

以上4個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抗壓性,對抗職場中的各種壓力與不順。不過,光有抗壓性還不夠,想要縱橫職場,甚至創業成功,還有一些特質不可或缺!今年能不能達標,就看以下3個心理素質強不強了!

充滿自信、懂得自我肯定是職場致勝的一大要素!

上班族創業家必備 3大素質助你成功

1. 自我肯定、信心無敵

溫閔凱醫師指出,「自我肯定」可說是上班族、創業家都很需要的一種自信心,無論遇到什麼難題,都要保有接受挫折的勇氣,相信自己可以慢慢解決。更重要的是,不與他人比較!最大的敵人總是自己,只要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拿出必勝的決心好好努力即可。

很多檯面上的大人物,過去都有失敗、破產的經歷,但正因為他們沒有自我放棄,才有後來的成功機會!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我們最不能放棄的,就是自己給自己的希望。

敢於創新、勇於嘗試才有可能突破困境,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性。

2. 敢於創新、勇於嘗試

想在同事中脫穎而出,憑的是超群的能力與手腕;想在競品中獨占鰲頭,靠的是創新的想法與手段。在變化快速的時代,若能提出前所未有的創意,勇於嘗試新的做事方法,就有可能增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對升遷、加薪、創業都有好處,而這些都仰賴勇於嘗試、敢於冒險的精神!

所謂「高風險,高報酬」,雖然嘗試的過程有可能失敗,若是創業也有可能耗費心力最後一無所獲,但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文案、企劃案、創意產品都是這樣誕生的!所以,還是要懂得自我肯定,然後就勇敢的放手一搏試試看,才能凸顯自己的不同!

無論是在職場闖蕩還是自行創業,都要多方與人交流,並且有度量包容不同的意見與評價。

3. 多方交流、願意包容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多方吸收資訊、與各界精英交流是增加自己競爭力的好方法。承認自己的不足,向前輩、專家虛心討教,可以快速累積知識、提升眼界、激發靈感。

另外,溫閔凱醫師提醒,無論是來自主管、同事、網友、競爭者的反饋,都要抱持開放的心胸,願意包容各種正面與負面的評價,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意見,作為改進的依據。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可是職場大忌!

壓力過大別慌張 諮詢專家重拾自我

只要正確增加抗壓性、加強心理素質,就能在職場闖蕩更加順遂,並在專業領域發揮所長,成為自己的人生勝利組!

不過,如果實在無法妥善處理壓力,甚至已經影響工作效率、人際關係、生活作息,記得諮詢精神科醫師,尋求專家的協助,就能像案例中的行政人員、美睫師、房仲人員一樣,重新找回快樂的職場生活。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8/5160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