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陶文岳:風起雲湧的台灣繪畫新世紀

中央社/ 2017.03.09 00:00
陶文岳:風起雲湧的台灣繪畫新世紀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70309 18:05:27)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8479)、臺灣藝術研究院、中國嘉德藝術中心於2月18日聯合主辦 「台灣之美‧嘉德論壇」,探討如何推動和深化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讓大陸重新認識台灣現當代藝術,也讓台灣對嘉德藝術中心有更進一步瞭解,以匯聚資源、融合發展,共同探索兩岸藝術品市場共贏模式。以下為論壇與談人、主題演講人、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陶文岳發言要點摘錄:

陶文岳以「風起雲湧新世紀」為標題,談台灣100年來油畫的發展概況。他說,文化與教育是百年大計,繪畫藝術作為文化心靈之首,是非常重要的,每人欣賞藝術的看法不同,就如欣賞美女,每人角度也不同,但美女一來大家都知道,在於她們散發出的自信和智慧,好的藝術作品也具備這些優點和元素,藝術家的可貴之處在於堅持理想、表現自我的憧憬,就像梵谷一生中雖然只賣出一張畫,卻有如蠟燭般燃燒自己,讓後代的人感受到他藝術創作的力量與魅力。

他首先提到台灣第一代前輩藝術家李石樵曾說過「藝術是一場真刀實槍的輸贏,要有極大的勇氣與堅強的決心,它並非是一場拿刀揮劍的比武,因為那只要比劃精彩美妙即可,所以繪畫不只是求畫面的完美,而是要有深刻的意義與文化內涵。」就是這段嚴肅的話,讓多少藝術家揹負著重大責任,為藝術義無反顧的投入繪畫創作,而且是在一條不歸路上勇往直前。

台灣重要的藝評家林惺獄也說過:「一件令人震撼的作品,絕不只是idea新而已,應該更含有生命內聚的氣勢及力量,這種力量及意境是需要經驗的累積及歷練的。」

陶文岳說,台灣有三個藝術發展的軌跡:第一是跟隨師執輩的腳步,在傳統的規範及培育中成長,成為既有傳統的承繼者;第二是藝術家不滿現實,並於外來新潮的刺激後,毅然反叛傳統以尋求新的突破,追隨國際新潮以求開拓島內美術的新境界者;第三是不依照傳統的庇蔭,也不盲隨新潮,執意特立獨行、另闢蹊徑者。

回顧20世紀80、90年代以前的台灣繪畫發展,早期有兩大脈絡,一條是延續日治時代帝展模式,當時的台籍人士在高壓統治下,只有當醫生和藝術家這兩種選擇,而那時的日本藝術家來台灣是抱著熱忱的,不像日本帝國殖民者有優越感,他們願意向台灣藝術家傾囊相授,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

總結來說,台灣前輩畫家銜接日本印象派畫風,繪畫創作與觀念來自寫實與寫生為主,這種「類印象」風格的繪畫,在30年代開始逐漸形成台灣畫壇的主流體制,且一直延續到二次大戰後的台灣。另外一條脈絡則是國共內戰後渡海來台的大陸藝術家,延續了中國傳統藝術教育下的另一種創作風格。

台灣的藝術發展從20世紀初期蓽路藍縷一路走來,從早期前輩畫家對繪畫創作擁抱熱誠,他們完成自我,同時也見證時代成長,每個時空轉換下的創作投入,莫不關係到藝術創作的本質與變革。什麼是傳統?什麼又是現代和前衛?它們總是環繞著時空前進的軌跡在競賽,沒有永遠的誰是誰非、對與錯,只有藝術家對自己嚴苛的要求。

就如同有「中國現代繪畫先驅」之稱的李仲生所說「沒有一個畫派能永遠的存在,也沒有一個畫派的優點不被永遠保存下來」,藝術家認為是對的,就堅持自己理念創作,從自身辯證中去學習,每個人都在體驗與試煉、煎熬和等待,當然成功的藝術是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需要天賦、需要運氣,當然更需要毅力,所以繪畫創作跨越到21世紀,呈現一個多元繽紛的新紀元與面貌。

台灣第一波的現代藝術運動在50~60年代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發展為主軸創造了一個藝術高峰,而台灣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則落實於80~90年代,分別有六個發展脈絡,(一)美術館的成立、(二)台灣政治解嚴、(三)留學歐美台灣學者與藝術家的歸台熱潮、(四)替代空間與閒置空間的發展、(五)另類畫會的發展、(六)商業畫廊的興起。21世紀才走了十餘年,很難就台灣當前的藝術發展做出定論,因為它還在不斷的更改演進中,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論壇由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暨台灣研創藝術聯盟總召集人林富男、嘉德藝術中心總裁寇勤主持;出席者有台灣研創藝術聯盟高級顧問陳顯棟、副總召集人、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郭博州,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副教授蔡獻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所專任教授林偉民,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林金標,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陶文岳,台灣藝術大學及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葉竹盛,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陳香伶等,中評社社長郭偉峰、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列席指導。

訊息來源: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09868.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