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膀胱癌晚期治療有瓶頸 長庚研究露曙光

中央社/ 2017.03.06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6日電)膀胱癌是泌尿道常見的惡性腫瘤,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抑癌基因突變會讓癌細胞基因調控失衡,讓腫瘤更大。有藥物可抑制KDM6A突變細胞生長,治療露曙光。

在台灣,膀胱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教授馮思中今天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西元2013年統計,每年約有2000多名膀胱癌新個案發生,男性發生率較高,男女比例約2.5比1,男女的死亡率則差不多。

馮思中說,膀胱癌最典型的症狀是無痛性血尿,一些病人會有類似膀胱炎、尿路感染、排尿遲緩、輸尿管阻塞導致腎絞痛或腎衰竭,也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

早期膀胱癌治療成功率可達9成,但已經有轉移的患者,5年存活率低於5成。馮思中表示,早期膀胱癌治療以內視鏡刮除手術為主,較晚期病人則需要用膀胱全切除術加上人工膀胱重建,才有機會治癒,但患者可能因排尿習慣改變而痛苦。一旦轉移,患者需要接受化學治療。

馮思中說,化療失敗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治療藥物PD1或PD-L1抑制劑,但治療反應率也僅有大約15%。晚期膀胱癌的治療仍有許多瓶頸有待克服。

林口長庚醫院和國立新加坡癌症中心的合作研究發現,KDM6A抑癌基因突變者占膀胱癌患者3成,當KDM6A抑癌基因突變,造成與其有拮抗能力的基因EZH2異常作用,導致癌細胞中基因調控失衡,讓癌細胞的生長更活躍。

馮思中表示,從體外的細胞學實驗中發現,KDM6A突變細胞在使用標靶藥物EZH2抑制劑GSK343後,細胞生長明顯受到抑制,接著施以動物實驗,在實驗動物的腫瘤生成達一定大小後使用抑制劑GSK503,持續觀察14天就發現到腫瘤大小有效抑制達24%,更在觀察第16天達33%。

研究團隊進一步將實驗方式改以人源性腫瘤細胞異種移植(PDX)模型也發現,在使用抑制劑GSK503,第14天觀察到腫瘤生長被抑制的現象。

馮思中說,透過實驗發現使用新的藥物可以有效打破基因調控的失衡現象,抑制KDM6A突變細胞的腫瘤生長情形。這一調控機制對KDM6A抑癌基因突變的患者可能是治療的曙光。

不過,馮思中表示,此種治療方式可用於有基因突變的膀胱癌患者是新的研究發現,現在正在爭取,希望有機會進到人體臨床實驗,造福更多膀胱癌的患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